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相关风险因素的分析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q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安全可靠、视野广阔、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恢复快、没有明显手术疤痕等明显优点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逐渐成为外科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1]-[4],但限于腹腔镜器械本身固有的缺点,遇到三角区粘连严重、解剖异常、胆囊水肿明显等病例因术中操作困难而不得不中转开腹手术,因此本项研究旨在探索引起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  临床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台州市中心医院及台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切除术患者共1161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其中转开腹的56例患者为中转开腹组,随机选取78例顺利完成腹腔镜切除术患者为腹腔镜组,手术均由腹腔镜手术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外科医师主刀,常规实行三孔法LC,遇困难时改行四孔法。LC及LC中转开腹手术均采用相同手术方式(略),用表格形式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纤维蛋白原(Fib)、总胆红素、白蛋白、胆囊壁厚度、发病时间、既往腹部手术史、糖尿病、出血量、结石是否嵌顿等。应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多因素分析判断各因素是否是影响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风险因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161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6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4.8%。其中3例考虑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压迫肝总管伴或不伴有瘘(Mirrizz综合征),2例因渗血难止,2例因胆囊十二指肠瘘,1例因既往腹部手术切口下方粘连严重,气腹无法建立而中转开放,其余48例(85.7%)均因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而中转开放。腹腔镜组中有39例男性和39例女性,其平均年龄在55.15岁±14.14岁。男性病人中转的比例是40%,而女性患者则为43.5%。BMI值在中转开腹组为23.46±3.4kg/m2,在腹腔镜组为23.97±3.02kg/m2。其中白蛋白<35g/L,中转开腹组13例(13/56),平均38.04±5.2g/L,腹腔镜组1例(1/78),平均42.75±4.2g/L。纤维蛋白原>5g/L,中转开腹组有27例(48.2%),平均5.73±1.98g/L,而腹腔镜组病人有19例(24.3%),平均4.27±1.62g/L。胆囊坏疽在LC中转开腹组中发生率(16%)明显高于腹腔镜组(2.5%);同样,中转开腹组的术前B超显示的胆囊壁厚度(0.49±0.14cm)明显高于腹腔镜组(0.39±0.12);中转开腹组的病人有8例(14.3%)合并有糖尿病,其中2例同时存在上腹部手术病史,而腹腔镜组也有3例合并糖尿病(3.8%)。中转开腹组中4例(7%)存在既往上腹部手术史,腹腔镜组亦有3例(3.8%),两者在本研究中与是否中转开腹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虽然腹腔镜中转开腹的患者中总胆红素(25.96±20.72umol/L)普遍高于完全腹腔镜组(21.56±22.05umol/L),但统计学显示其间并没有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白蛋白(OR=1.258)、术中出血量(OR=0.988)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低白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糖尿病、胆囊坏疽及胆囊壁增厚和术中出血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低白蛋白血症(OR=1.258)和术中出血量(OR=0.988)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制备出包含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体外释放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W/O/W)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制备
目的:老年患者行非心脏大手术常发生术后谵妄(POD)及认知功能降低。尽管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普遍性及临床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至今尚未确定任何导致术后认知功能降低的直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RT-PCR方法对兰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抽吸物进行HRV/HEV的检测及分型,初步掌握HRV/HEV在兰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中的流行特征;探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