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容大量研究表明,情绪、道德、时间知觉等领域的表征都具有空间特性,表现为空间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stimulus-response compatibility effect,简称SRC效应)。时间领域中的SRC效应又称为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patial-tempor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effects,简称STARC效应),例如,当代表过去或未来的时间词呈现在屏幕中央两侧时,通过按左右键对时间词进行判断,研究发现过去词按左键的反应快于右键,未来词按右键的反应快于左键。 当前对SRC效应的解释主要有两个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极性对应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抽象概念(时间、情绪、道德等)的需要借助空间这一具体概念进行表达和理解,二者之间的SRC效应为抽象概念到具体概念的映射,因此,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快于不一致条件,例如STARC效应中,未来词按右键的反应快于左键,过去词按左键的反应快于右键。而近期提出的极性对应理论对SRC效应提出了不同的解释,该理论以概念维度的极性差异为基础,以维度间的极性重叠为原则,其核心观点为各条件下维度的加工优势总和为其总反应时优势。极性对应理论对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解释为,空间、时间两个概念可以通过自身维度进行表达,维度分为正负两极,维度正极与维度间的极性重叠均存在加工优势,两维度间的对应关系取决于两维度反应优势的总和。 当前对极性对应理论的研究一般采用迫选任务,即刺激随机呈现在屏幕的垂直或水平方向的两侧,通过按键对刺激进行分类。当前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研究也采用相同的范式,但大多研究的是时间与反应键之间的映射关系,这种实验结果符合概念隐喻理论,而对时间与呈现位置对应关系的研究较少,对仅有研究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断发现,其结果趋向于极性对应理论。因此本实验仍采用迫选任务,采用与之前研究相同的实验范式,对时间词与其呈现位置间的关系进行验证。 本研究以母语为汉语的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对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采用迫选任务对表示过去和未来的两种时间词进行辨别,并记录其反应时作为统计数据的指标。 实验1采用2(时间词:过去、未来)×2(呈现位置:左、右)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目的是验证时间词与空间水平方向(左右两侧)的表征关系。结果表明,未来词呈现在右侧的反应时最快,快于未来词呈现在左侧,过去词呈现在左侧或右侧的反应时无差异并且其反应最慢。这一结果与极性对应理论相符,但不同于概念隐喻理论。 实验2采用2(时间词:过去、未来)×2(呈现位置:左、右)的被试内实验设计,采用go/no—go的实验范式,目的是排除反应键的干扰,并且通过控制反应编码阶段进一步验证时间词与呈现位置之间的极性对应关系。实验要求被试对时间词做出快速且准确的反应,结果发现,未来词在右侧的反应快于左侧,未来词在左侧、过去词在右侧、过去词在左侧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与极性对应理论一致,不同于概念隐喻理论,与此同时验证了极性对应理论中存在反应编码这一加工阶段。 实验3采用2(时间词:过去、未来)×2(呈现位置:上、下)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与实验1的实验范式相同,目的是验证垂直维度与时间词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同样支持极性对应理论,即刺激维度负极(过去词)条件下的,一致条件和不一致条件差异不显著。 本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 1.极性对应理论可对刺激—呈现位置的关系进行解释; 2.维度极性灵活易操纵,可通过改变维度极性从而产生不同的对应效应,从而解释不同范式或效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