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对西南露地蔬菜农学和环境效应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P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地区露地蔬菜生产氮肥用量大和养分投入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加上区域性高温多雨和土壤风化淋溶严重等因素,导致蔬菜系统氮肥损失严重和环境代价高。因此,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生命周期评价(LCA)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定量化评价不同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DMPSA)氮肥产品对西南地区大白菜和辣椒生长发育以及农学、环境和经济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综合评价以减氮配施DMPSA氮肥产品为核心的土壤-作物综合管理理论技术对西南各区域各种类蔬菜生产的农学、环境和经济效应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叶菜类蔬菜大白菜上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农户习惯处理相比,不同减氮配施DMPSA氮肥处理在减少62%的氮肥投入下,未显著影响大白菜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使大白菜总产量、商品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平均提高4.2%~6.7%、9.0%~16.4%和9.6%~11.2%;使平均表观氮盈余、单位产量活性氮损失、温室气体排放、富营养化效应和酸化效应分别显著降低78.1%~78.8%、74.5%~74.9%、73.0%~73.5%、73.3%~73.8%和63.3%~63.9%;同时使平均经济效益和生态系统净经济效益分别显著提高9.36%~16.6%和110%~130%,显著降低单位生态系统净经济效益上的环境代价。在施用添加DMPSA的硝酸铵钙、尿素和硫酸铵处理间对大白菜的生长发育、产量、氮肥效率、环境代价以及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均无显著差异,在西南地区氮肥减量下施用添加DMPSA的硝酸铵钙、尿素和硫酸铵均有利于实现大白菜可持续生产。(2)在果菜类蔬菜辣椒上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减氮配施DMPSA氮肥处理与农户习惯相比减少32%的氮肥用量,对辣椒各部位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以及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与农户习惯相比,不同减氮配施DMPSA氮肥处理菜地表观氮盈余减少54.6%~59.9%,氮肥利用率提高9.30%~13.7%,单位产量活性氮损失、温室气体排放、富营养化效应潜值和酸化效应潜值分别显著降低48.5%~50.5%、45.6%~47.7%、76.6%~79.8%和27.6%~30.4%,辣椒生产生态系统净经济效益提高0.73%~5.86%,单位生态系统净经济效益环境代价潜值显著降低19.6%~52.4%。在本研究中添加DMPSA的硝酸铵钙、尿素和硫酸铵处理对辣椒生产农学、环境和经济效应均无显著差异,均有利于实现西南地区辣椒可持续生产。(3)基于西南不同区域7个试验点5种蔬菜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农户习惯处理相比,采用以减氮配施DMPSA氮肥的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策略能够平均减少50%的氮肥投入,保证蔬菜产量不降低,肥利用率平均提高8.60%~26.3%,菜地平均表观氮盈余减少42.6%~94.4%,单位产量蔬菜生产平均活性氮损失、温室气体排放、富营养化效应潜值和酸化效应潜值分别显著降低51.9%~77.5%、49.7%~75.1%、51.1%~76.9%和32.4%~68.0%,平均总收益和净经济效益分别提高6.58%和12.5%。另外,平均环境破坏成本显著降低64.2%,生态系统净经济效益平均显著提高24.1%,单位生态经济效益上的平均环境代价潜值显著降低63.5%~74.1%。采用该综合管理策略能够提升西南地区蔬菜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降低环境代价,有利于实现蔬菜的可持续生产。综合而言,西南地区露地蔬菜上采用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DMPSA)管理策略能够实现蔬菜增产增效同时显著降低环境代价,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有利于实现西南地区蔬菜可持续生产。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互联网用户数量增势显著,随之而来的海量数据给用户和服务平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服务平台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为用户和自身创造价值,而解决此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推荐算法。推荐算法是通过建模用户的画像、用户的行为数据、项目本身的特征以及相关的上下文信息来预测用户的偏好,并为用户提供推荐服务。在学术界有众多研究人员致力于推荐算法的研究,并提出了丰富的推荐算法预测框架
冬水田作为一种人工湿地,其有机物质的含量和种类非常丰富,而冬水田的碳循环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甲烷,加剧温室效应。硝酸盐的厌氧甲烷氧化反应是由厌氧甲烷氧化微生物驱动的一种促进碳循环的反应,该反应可以显著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潴育和潜育冬水田水稻土由于水分状况不同,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也存在差异。不同类型冬水田的环境因子会对参与厌氧甲烷氧化微生物ANME-2d古菌群的空间分异特征有何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纵观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艺术创作中的隐喻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中就已经形成,一直持续至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对视觉隐喻这一概念进行定义。通常对视觉隐喻的研究大致分为:一、语言范畴,通过对文学语言的联想与解读,经过文学语言建构的视觉画面具有隐喻的修辞作用;二、艺术范畴,通过绘画语言建构的意象,具有直观感受的视觉隐喻情感,可与观众产生精神共鸣。塞西莉·布朗通过对诗歌文本的解读,联想,
最近几年,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研究十分火热,经过几年的发展,其性能就大大超过统计机器翻译,在通用领域特别是某些特定领域,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已有许多应用场景。基于翻译记忆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还有不少提升空间,因此,研究如何结合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和翻译记忆,使我们的机器翻译吸收翻译记忆的优势,这对于提升机器翻译的翻译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借助于翻译记忆,这对提高机器翻译的线上服务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媒介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中心,一直为传播界所探讨的话题。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高流动性、即时并渗入城市空间的媒体集合,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感知城市空间的方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电子屏幕首次出现在城市街道,时至今日,城市户外大屏已经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城市景观。因此,本文将围绕城市大屏幕与城市空间,具体探讨城市大屏幕如何成为形塑城市的关键节点,并通过这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图像迅速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我们进入了图像时代。摄影技术的进步削弱了绘画的记录功能,图像与绘画的相互融合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自油画传入中国,叙事作为油画创作的传统,一直占据着油画发展的重要位置。而随着时代语境的转变,这种传统的叙事形式已经慢慢的卸下了主角光环,艺术不再单纯的为政治、宗教、历史服务,转而更加丰富多元。出现了微观化、个人化
命名实体识别(Named Entity Recognition,NER)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出文本中人名、地名和机构名等专有名词,作为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领域的一个分支以及关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提取、情感分析、语句分析等领域中。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用户在网上的社交和娱乐会产生大量文本,为了挖掘文本内的有效信息,命名实体识别技术成为各领
学位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中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软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移动支付、物联网、云计算、AI技术的普及,都依赖于软件为载体,我们正在步入智能软件的社会。与此同时,软件规模在急剧的扩大,软件复杂性不断提升,如何保障软件的质量,对软件测试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由于软件版本的更新更加频繁,软件工程师通过执行回归测试来确保软件系统的质量,这意味着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需要多次执行回归测试。
黄栌(Cotinus coggygria)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与园林美化树种,开展黄栌造林技术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种子繁殖是黄栌的主要繁殖方式之一,但因其种子具有坚硬且不透水的木质种皮和休眠胚,阻碍了水分的渗透,故而自然条件下发芽能力较低。为提升黄栌种子的发芽率,培育优质黄栌苗,本文以巫山黄栌种子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同沸水处理方式(室温纯水、自然冷却、立即冷却)、98%浓硫酸(H2SO4,比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