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证实,远处转移与血栓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同时发现肿瘤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与机体内凝血功能系统紊乱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临床指南建议,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在整个住院治疗期间均须监测凝血功能变化、定期评估血栓形成风险、预防性抗凝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凝血功能的异常变化,因此,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识别与判断显得尤为重要,现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特点,分析这种异常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为预防血栓形成、评估肿瘤发生、控制病情进展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09月~2017年01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的恶性肿瘤患者166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为恶性肿瘤,所有患者凝血功能测定均在本院完成,将其作为恶性肿瘤组,恶性肿瘤组根据其临床特征进一步分组,按患者是初治者还是复治者将其分为初诊组与综合组,按是否发生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按肿瘤分期将其分为I~II期组与III~IV期组,按是否存在高凝状态将其分为高凝状态组与非高凝状态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3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查阅、搜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血小板(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以及性别、年龄、肿瘤转移(单纯淋巴结转移、肺转移、骨转移及多部位转移)、肿瘤分期(I~II期、III~IV期)、肿瘤诊疗情况(既往行化疗、放疗、手术治疗)、肿瘤部位(食管癌、肺癌、大肠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胰腺癌、恶性淋巴瘤)及肿瘤所在系统(胸部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女性生殖系统及淋巴血液系统肿瘤)。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异常状态,及这种异常状态与肿瘤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恶性肿瘤组患者凝血异常率、PLT、PT、APTT、FIB及D-D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恶性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凝血功能异常。2恶性肿瘤组PLT、FIB及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主要以PLT、FIB、D-D水平升高为主。3综合组、初诊组PLT、FIB及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FIB水平高于初诊组(P<0.05),提示无论是初诊患者还是复治患者,机体内均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其中以综合组患者更为突出。4转移组、未转移组PLT、FIB及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转移组FIB、D-D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1),提示恶性肿瘤患者无论是否发生转移,机体内均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其中以伴发转移者更为突出。5 I~II期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II~IV期组PLT、FIB及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II~IV期组FIB、D-D显著水平高于I~II期组(P<0.01),提示无论是I~II期还是III~IV期患者,机体内均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其中以III~IV期患者更为突出。6 5种不同肿瘤组FIB、D-D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肺癌组、胃癌组及乳腺癌组PLT较对照组升高(P<0.05);与胃癌组比较,食管癌组、肺癌组、大肠癌组及乳腺癌组FIB水平较低(P<0.05),提示食管癌、肺癌、大肠癌、胃癌及乳腺癌患者机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FIB、D-D升高,其中以胃癌患者更为突出。7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发生与多发转移、肿瘤分期、单纯化疗史、肿瘤部位及肿瘤系统可能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单纯肺转移、单纯骨转移、淋巴结转移、单纯手术史及单纯放疗史可能无关(P>0.05),提示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发生与肿瘤多发转移、肿瘤分期、肿瘤化疗史、肿瘤系统及肿瘤部位有关。结论1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以PLT、FIB及D-D水平升高为主。2高凝状态发生可能与肿瘤转移、肿瘤分期、治疗方法及肿瘤部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