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

来源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sske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害藻类水华的频繁暴发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灾害,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和身体健康,危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控制藻类水华的有效途径是非常迫切的。微生物特别是溶藻细菌在控制水华暴发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本研究从滇池水体分离到两株高效的溶藻细菌,初步研究其溶藻效果、溶藻范围、生物安全性、作用机理、培养条件和实际应用效果,结果如下:   1)从滇池水华集聚区分离到两株溶解铜绿微囊藻的细菌,编号为DC-L5和DC-L14。经中国典型培养物武汉保藏中心鉴定为Bacilluspumilus和Lysinibacillusfusiformis。用小白鼠进行生物安全实验,小白鼠无中毒症状。两株细菌能使滇池水华藻类——惠氏微囊藻、绿色微囊藻、水华束丝藻和水华鱼腥藻的Chl.a浓度4d平均下降62.25%和67.20%。   2)DC-L5和DC-L14分别在对数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的溶藻效果最强,5d能使铜绿微囊藻的Chl.a浓度下降83.33%和82.10%。DC-L5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使铜绿微囊藻细胞凝聚下沉及进一步的生物降解,同时,存在抑制藻细胞生长的胞外分泌物,此物质不耐高温;DC-L5溶解自然藻华微囊藻时先破坏其群体性和漂浮性,再降解单细胞藻的色素和释放其他内含物。DC-L14可能是通过分泌溶藻物质溶藻,该物质应为非蛋白质类,高温可能有利于溶藻物质的释放。   3)DC-L14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为7.5。在肉汤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葡萄糖、0.1%MgS04和0.1%KH2PO4,使DC-L14浓度分别提高24.53%、14.94%和12.46%,溶藻效果分别提高11.10%、2.75%、3.80%。按照正交实验设计添加1%葡萄糖、0.1%MgSO4和0.2%KH2PO4,细菌浓度提高20.36%,溶藻效果提高8.86%。   4)室内溶藻试验结果显示,DC-L5对单藻培养物和自然藻华都有较强的溶藻能力。DC-L5种群的增长和溶藻效果在单藻培养物中比在自然藻华中更明显;添加DC-L5到室内培养的单藻培养物和自然藻华中,TP、TN和CODMn都升高,pH保持稳定。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TP保持较高浓度,TN和CODMn显著下降;滇池围隔内溶藻应用试验结果显示,DC-L5能使试验水体叶绿素下降,透明度提高,第4d溶藻效果最明显,持续时间13d左右。
其他文献
“植物园科学传播”指在以植物园为平台的环境中,科技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扩散的过程。通常意义的“植物园科普教育”比较侧重于科学传播的教育功能,但不完全等同于范围更广
Ad-Hoc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充当路由器的角色,对到达的数据包进行必要的转发,会消耗网络中大量的资源。按需路由协议能有效地减少节点功耗和网络带宽的消耗,获得了广泛的研究。A
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和山噪鹛(Garrulax davidi)均为我国鸟类特有种,隶属于画眉科(Timaliidae,Babblers)。橙翅噪鹛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西南山地,山噪鹛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人类I型干扰素家族由一组互相关联的蛋白组成,它们作用于一个共同的I型干扰素受体(IFNAR)。其中IFNa在这个家族中成员最多,是13个不同基因的产物。然而IFNβ,IFNω,IFNK等却以单
一、病害防治1.防治猝倒病。播种前,可选用66.5%霜霉威盐酸盐水剂400~600倍液、10%多抗霉素(保利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或在出苗前,用58%精甲霜灵(旋光甲霜
摘要:当前,农村幼教发展滞后,针对当前农村幼儿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改变滞后现状的一些建议,以期提高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15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们都盖新房,穿新衣了,但农村的幼儿教育的发展却不尽人意。这些年,教育部门似乎也从没有忽视过农村
随着半导体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硅基元器件的尺寸在不断减小,如今已经进入到纳米尺度。由于具有不同于体硅材料的新颖的光电性质,纳米硅材料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大的兴趣,并逐渐在新
GPS(全球定位系统)能够为全球范围内用户提供精确、连续的三维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然而GPS的精度、可靠性和可用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可跟踪卫星的数量及其空间几何分布情
泛素化修饰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抵抗外界不良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泛素化过程是由泛素激活酶(E1)、泛素结合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介导的级联催化反应,最终将泛素加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