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宏观经济层面的流动性概念出发,综合已有研究文献内容,阐述了流动性过剩在我国的表现以及成因。我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银行“存差”屡创新高、飞速上升的货币化率以及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可归结为货币投放失序、内外经济失衡以及相关制度低效等几个方面,因此,针对流动性过剩,除了加大宏观层面货币回收力度以外,还必须配套实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更合理经济制度的安排。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除了给实体经济造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外,还可能催生金融体系日趋复杂背景下的资产价格泡沫,甚至是金融危机。因此,对流动性过剩进行宏观调控是现实必然选择。
如果从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范式以及中央银行的价值偏好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在追求物价和金融双重稳定的目标前提下,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调控范式下,在中央银行当前承担抑制经济过热、遏止通货膨胀任务的现实条件下,货币政策针对流动性过剩的管理就是合乎经济理性的,完全可以将其纳入到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操作框架中去。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管理的核心变量是货币政策工具,当前我国货币当局主要运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实施流动性管理操作。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在回收流动性的机制上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只有搭配使用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流动性管理,才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综合调控的理想效果。当然,除了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外,积极运用汇率政策、信贷计划、窗口指导、特种存款等其他货币政策手段,不断丰富目前流动性过剩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体系,同样十分重要。
货币政策作为最主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应对本轮经济周期出现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措施。随着流动性过剩问题本身日趋复杂化,货币政策调控也表现为政策工具多元化,操作目标明确化以及管理策略艺术化的特征。特别是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针对流动性过剩的管理操作既遵从了多管齐下、系统管理的原则,而且还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这是新时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实践过程中的有益尝试。通过实证数据分析,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价格型管理工具和数量型管理工具的调控是有效的,因为两类工具分别与其操作目标(金融机构贷款额和货币市场利率)存在统计上的正相关和显著因果关系。进一步的计量检验可以证明货币政策因素大致能够解释全部流动性变化的73%,综合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货币政策操作能够较为有效地对流动性进行管理。
要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流动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需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灵活运用利率工具,逐步发挥价格杠杆在货币政策流动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适当降低乃至逐渐取消存款准备金存款利率,不断扩大国债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品种与期限结构,建立国债品种长、中、短期相结合的合理组合结构。另外要加快货币政策调控制度各层面的改革,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流动性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当然,如果考虑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表现、单一货币政策调控的局限性、以及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特征,货币政策并不可能对流动性过剩做到完全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要从政策层面完善流动性过剩管理,还必须贯彻落实地区和部门差额性货币政策,配套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同时要根据对经济金融走势的准确研判,把握好流动性回收的节奏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