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修订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描绘了从当前至2020年我国铁路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勾勒了以“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为基本框架、以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城际铁路为局部重点的未来高速铁路系统。近年来,随着京沪、京津、武广、石太、甬台温福厦等高速铁路的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中国正大步迈向“高铁时代”,未来几年内,更多的高速铁路项目将破土动工。在极大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高速铁路建设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沿线土地资源的压占、挖损等破坏。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如何控制和减少高速铁路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土地破坏,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方法实现破坏土地的生产和使用能力恢复,已经成为了高速铁路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中各方必须面对、思考、处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高速铁路建设的土地破坏,可以分为直接破坏和间接破坏两大类。直接破坏是由施工建设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高速铁路建设中永久用地和临时用地对土地的占用。间接破坏则包括了高速铁路建设施工中产生的废水、扬尘、震动、噪声以及次生的水土流失、滑坡灾害,也包括高速铁路建设对原有地块的切割破碎带来的土地隔离、设施阻断和景观破坏。高速铁路建设带来的土地直接破坏和间接破坏,都是防控和修复需要涉及的范围和对象。 高速铁路建设是跨地区的线性工程项目,土地破坏范围较广且呈现出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的特点,加之其设计、施工的高标准,使得局部土地破坏的强度较大。本文在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土地破坏特征的基础上,就其防控和修复的原则、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研究。 高速铁路建设土地破坏的防控,是在规划、设计和施工期间对土地破坏的预见性和过程性控制,通过主动、全面、区别和适度的防控措施,避免一味的“先破坏,后修复”,倡导“土地破坏少,环境影响小”的建设模式。具体来说,高速铁路土地破坏防控,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占用选址、严格有效的用地规模定额控制以及土方调配、建材使用、施工技术等工程措施来实现。其中,以制梁场为例对高速铁路建设临时用地定额指标进行了研究,是针对当前临时用地规模管理的缺失进行的重要探索。 本文提及的“修复”,是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对高速铁路破坏土地生产能力和利用价值的恢复,同时通过土地整体开发利用和环境营造,对更优土地利用方式的探求。高速铁路建设土地破坏的修复,应当与高铁沿线特征、区域自然条件、当地发展状态、周边土地利用以及技术经济能力相协调,按照一定的修复方向,采用恰当的工程技术和生物措施进行。根据高速铁路建设土地破坏的特征和修复的实际需要,本文针对硬质化层破拆、土方分层处置、“下沉式”临时用地布设等专门化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 本文通过修复适宜性评价和技术经济比选的综合模式来确定修复对象的修复方向。修复适宜性评价按照农用地方向和建设用地方向分别展开,通过对土地生产能力、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地块位置、破坏强度和修复难度等方面因子的综合评价,确定农用和建设利用的适宜修复方向。而后,考虑一定技术状态下的经济合理性,通过对农用修复基本成本的判定和控制,在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中选择更为适宜的修复方向。 高速铁路建设可能会经过不同的土地类型区,其土地破坏有一定的差异,防控和修复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在前文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土地破坏特征,提出修复和防控一般要求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在本文分别选取了高速铁路穿越耕地区、城镇区以及地类混合区等三种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在全文的最后,还对相关政策与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议并总结和展望了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