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犯中止问题探讨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hd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帮助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为使实行犯的实行行为易于实施、完成而提供精神上或者是物质上帮助的一种犯罪参与形态。犯罪形态是对于犯罪构成的内容或形式的特征的反映,而帮助犯正是根据其在共同犯罪的过程中所呈现出行为特征、行为状态进行的分类,这样的分类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等主观的人格因素并没有直接或者是必然的联系,其更多的是侧重于共同犯罪人的犯罪犯罪参与方式和由此呈现的犯罪形态方面的差异,而这样分类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共同犯罪在定罪方面的法律依据问题。帮助犯的成立,以正犯的存在为前提,且其主观上具有帮助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帮助行为。帮助犯从属于正犯,但仅仅在该当和违法层面。帮助犯中止是指帮助犯自动放弃自己的帮助行为或者是自动有效的消除自己的帮助行为对正犯的实行行为的作用,积极防止犯罪既遂结果发生的共犯停止形态。帮助犯中止成立,主观上要具有任意性要件,即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主动中止犯罪,任意性的判断应该以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为依据;客观上除了要有中止行为之外还应该符合时间性要件和有效性要件,时间性要件要求其必须发生在犯罪的整个过程中;有效性要件要求行为人须防止犯罪既遂结果的发生,在这里即使犯罪既遂结果未发生不是由中止行为引起的,只要行为人具备主观的任意性要件,客观上也具有中止行为其便可成立中止。在认定帮助犯中止时,明确区分帮助犯中止与帮助犯关系脱离,帮助犯中止必须防止犯罪既遂结果的发生,而帮助犯关系脱离,主要是在共同犯罪的过程中积极防止犯罪既遂结果的发生,但最后既遂结果依然发生了的情况。但是共犯犯关系脱离理论是为了弥补共犯中止的不足而提出的,适用共犯关系脱离理论既可以不与中止犯的成立要件相冲突,也可以对各个共同犯罪人做到罪刑相适应。帮助犯中止减免处罚的依据,应该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帮助犯中止之所减免处罚,是因为帮助犯首先在客观上实施中止行为,为防止犯罪既遂结果发生作出了实际努力,切断自己对最后既遂结果的原因力,说明其违法性相对帮助犯与正犯共同造成的犯罪既遂结果的违法性有所减少;其次,行为人主观上从最开始的法敌对意识转化为法规范意识,说明帮助犯的主观违法性、非难可能性降低;最后对帮助犯中止减免处罚,有利于帮助犯中止犯罪,阻止正犯实施实行行为,鼓励帮助犯瓦解共同犯罪,避免对法益造成更大的损害。
其他文献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1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完成了
学位
本文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针对法律治理的整个过程,从制度视角入手,以利益集团和国家作为基本分析核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制度分析等方法,探讨社会制度中法律治理演变的
玉米常发生不结果穗或虽结果穗,但结粒很少或不结粒。被人们称之为“空秆”,导致粮食减产,危害极大。  1.根据田间调查分析,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气候。光照不足造成空秆。从穗小花分化到吐丝后第17天,光照不足穗数明显减少,光照严重不足出现空秆现象。阴雨天气过多:玉米抽雄散粉时期,阴雨连绵,光照不足,花粉易吸水膨胀而破裂死亡或黏结成团,丧失授粉能力,形成空秆瘪粒。干旱造成的玉米空秆:玉米在雄穗分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个人信息的安全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这表明,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不仅仅带来的是社会生活的改变,同时它也不断地给相关法律制度及其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