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失血性休克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尽早液体复苏,肠道微循环的改善最终有赖于全身状况的好转和充足的血容量,积极地复苏是避免肠道微循环障碍的最佳途径。然而,常规液体复苏后,部分微血管因内皮细胞肿胀、白细胞黏附嵌塞导致复苏后微血管无复流现象,以致复苏后一些组织继续存在缺血,针对上述现象,近年来又提出新的观点如小剂量复苏或延迟复苏,但效果仍不理想,所以在治疗失血性休克的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液体复苏这一基本治疗,对于复苏过程中及复苏后出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此人们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学说,并针对可能的机制进行了许多研究,提出了许多防治的方法,有预处理法、药物疗法、祖国传统医药疗法及一些基因、细胞层次上的疗法。异丙酚作为预处理或贯穿于整个失血性休克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其在减轻肠道损伤方面的作用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然而对于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已经出现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时候,使用异丙酚是否仍会对肠道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短时间内异丙酚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道保护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24只,均为雄性,体重在250-285g之间,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失血性休克复苏组(HS-R组)、异丙酚组(P组)共3组,每组8只。其中C组予以颈内静脉置管、颈动脉置管及气管插管,不予以放血、输液等干预;HS-R组、P组建立失血性休克复苏动物模型,并且分别在复苏后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生理盐水1mL·kg-1·h-1、异丙酚1mL·kg-1·h-1维持2h,达时点后经颈动脉取血,采用分光光度法测血浆中二胺氧化酶(DA0)水平,开腹取小肠组织约5cm,其中3cm匀浆后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另外2cm做肠道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肠道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采用TUNELL法测肠道组织细胞凋亡水平,做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HS-R组及P组MDA及DAO水平均较C组升高,P组较HS-R组有所降低(均P<0.05);HS-R组及P组SOD水平较C组降低,P组较HS-R组有所升高(均P<0.05);HS-R组及P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较C组降低,P组较HS-R组有所升高(均P<0.05);HS-R组及P组BAX蛋白表达水平均较C组升高,P组较HS-R组有所降低(均P<0.05);HS-R组及P组肠道组织细胞细胞凋亡指数均较C组升高,P组较HS-R组有所降低(均P<0.05);肠道组织病理学评分P组及HS-R组均高于C组,但P组较HS-R组低(均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道组织出现明显的损伤,但是予以异丙酚持续泵入组与单纯复苏组比较,可以观察到给药组血浆中可直接反应肠道组织损伤程度的指标DAO水平较单纯复苏组有所降低,肠道组织中可造成组织氧自由基损伤的MDA水平降低,抗氧自由基损伤的SOD水平升高;可导致细胞凋亡的BAX蛋白表达水平及肠道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均降低,而抗凋亡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通过对以上指标的观察可以得出,短时间内异丙酚可通过抗氧自由基作用及调节凋亡与抗凋亡蛋白的平衡来减轻肠道组织损伤,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肠道组织粘膜的完整性,进而对肠道组织的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较长时间肠道保护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