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与经济体量并不匹配。自2009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快速的进展,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本文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的视角,从货币权力竞争的视角,重新审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在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既有经济规律的内在影响,也有政治军事因素的外在推动。货币权力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能够反映货币国际化的深层次内涵。那么货币权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各国的货币权力之间如何竞争呢?中国缺乏货币权力会造成哪些后果?货币国际化如何影响货币权力呢?人民币国际化如何获取货币权力呢?从货币权力的视角看,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处于什么状态呢?上述都是值得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也是本论文试图解答的问题。本文首先对货币权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拓展Keohane and Nye(1973)对权力的定义,将货币权力定义为基于非对称相互依赖的国际货币关系,能够实现经济、政治、军事等目标的强制性力量。然后总结了货币权力的三大特征,并基于非对称性梳理了货币权力的典型事实,包括全球失衡调整负担不平衡、主导货币过度特权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溢出效应。最后对货币权力进行了理论建模,借鉴Gourinchas and Rey(2007)的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对货币权力的产生与影响机制进行了一般均衡的理论分析。对货币权力竞争的研究包括历史经验总结与博弈模型分析。货币权力竞争产生了国际货币权力结构,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中各国货币的相对地位。从委托代理视角切入,研究了货币权力竞争对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推动作用。然后从全球储备货币的币种结构、金融有效汇率指标与国家外部财富等维度分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权力结构。货币国际化是新兴大国改变既有非对称货币关系的手段,成功的货币国际化会改变国际货币权力结构,是一国获取货币权力的直接途径。从货币国际化的两种定义出发,剖析了货币国际化的权力本质。观察美元、德国马克与日元国际化的历史经验,总结了货币国际化的普遍规律。从理论上讲,经济规模是货币国际化的基本前提,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是必要保障,金融市场发达是关键支撑。除此之外,相关的政治军事因素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规模迅速增长,但货币权力缺失导致宏观经济面临多重困境。一方面外汇储备过度积累,虽然美元对人民币长期贬值,但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中国不得不购入美元资产。这进一步放任美国宽松货币,而美元贬值使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缩水。另一方面,大量外汇占款推动人民币对内贬值,特别是资产价格迅速膨胀,造成“内贬外升”的异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际货币关系非对称性加剧,货币权力进一步分化。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成为我国突破货币权力困境的重要出路,但人民币国际化仍然面临发展瓶颈。那么,我国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成果如何?人民币的权利处于怎样的地位呢?本文试图从货币权力的视角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客观的评估。首先从利率平价理论出发,创新性地构造了中国金融实际有效汇率,来衡量金融资产的竞争力。与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不同,通过双边资本流动加权的有效汇率能够反映一国金融资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从金融实际有效汇率来看,人民币资产的竞争力短期内主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仍然处于国际货币权力结构的外围。但由于中国央行的外汇市场干预能力强大,长期来看,国内因素能够决定人民币资产的竞争力。然后借鉴Maggiori(2013)的方法量化评估了人民币的安全溢价。如果假设国际金融市场近似一个“自然实验”场所,可以站在国际投资者的角度对货币权力进行考察,人民币安全溢价在全球金融危机时大幅负向调整,但在欧债危机时略有上升。进一步利用时变系数(TVP)模型考察人民币对美元、欧元与日元的相对安全性,发现在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普遍表现出相对风险性,但在欧债危机期间人民币对欧元表现出了相对安全性。实证证据说明人民币虽然还不是国际安全货币,但货币权力地位正在快速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目标,而是扭转中国货币权力缺失困境的关键,也是改变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非对称货币关系的根本出路,其实现离不开中国和平崛起的整体战略支持。根据中国经济规模的变化,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设置分阶段的战略目标。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保障经济中高速增长、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打造发达的金融市场、提高国际政治影响力与发展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