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河湖交汇区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jia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最大的碳库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中国政府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积极推进并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由于土壤有机碳周转变化而引发碳源/汇的改变会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覆被/利用类型会对土壤有机碳的周转与稳定产生有重要影响,因此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固碳特征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位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的洪泽湖淮河交汇区湿地自然植被类型(湖草滩、芦苇滩)、人工利用林地(杨树林,柳树林)、人工生产用地(稻田、养殖塘)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化学方法结合Arc GIS地理统计分析、CP/MAS 13C-NMR技术和高通量测序等现代技术,研究该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重点剖析各种不同湿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粒径和密度组分、化学成分特征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不同湿地覆被/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质量与土壤物理组、土壤有机碳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旨在探明湿地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分布并揭示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恢复和保护湿地,加强湿地生态固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洪泽湖河湖交汇区不同区域和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受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洪泽湖河湖交汇区湿地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26-5.21 kg/m2之间,储量介于3048.11-82772.5t之间;2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51-3.41kg/m2之间,储量介于1931.28-60137 t之间,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76-8.11 kg/m2之间,储量介于4979.39.11-142910.27 t之间。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为杨树林,最低为湖草滩,储量最高为养殖塘最低为芦苇滩,其值范围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不大。各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有机碳均随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洪泽湖河湖交汇区湿地的理化因素受外界干扰的差异不大,没有出现强变异系数。通径分析得出环境因素对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综合排序最高为植物物种数,对20-4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综合排序最高为土壤总氮(TN)。(2)洪泽湖河湖交汇区不同覆被类型样地的土壤粒径组分和密度组分与有机碳含量和质量有密切相关。0-20 cm土层的杨树林(10.22g/kg)、柳树林(10.05g/kg)和农田(9.65g/kg)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样地,芦苇滩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4.64g/kg)显著低于其他样地。20-40 cm土层,柳树林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9.64g/kg)在六种样地类型中最高,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3.97g/kg)和芦苇(3.04g/kg)显著低于其他样地。这表明农田虽然能增加土壤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但在20-4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迅速,有机碳消耗很快。农田的土壤粒径组分中大粒径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而小粒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同样说明其有机碳不易固持。而柳树林土壤有机碳在两层含量及小粒径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表明柳树林对土壤有机碳具有较强的固持和保护作用。而土壤轻组组分有机碳分布情况均低于重组组分。0-20 cm土层的46.39g/kg~105.50g/kg,;20-40cm土层的土壤轻组组分(LFOC)有机碳含量为29.39~60.50g/kg。0-20 cm土层的土壤重组组分(HFOC)有机碳含量为2.49~5.6g/kg。两个土层农田的土壤重组组分(HFOC)有机碳含量均为最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显示,0-20 cm土层的土壤200-2 000μm粒径组分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20-40cm土层的土壤<2μm和200-2 000μm粒径组分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这表明不同土层土壤总有机碳的主要输入来源是不一致的。(3)洪泽湖湿地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土壤总有机碳的核磁共振的信号强度分布和有机碳官能团13C NMR结构特征不一致。洪泽湖湿地不同土地覆被/利用类型土壤总有机碳的核磁共振的信号强度分布不一致。0-20cm土层柳树林和杨树林、农田土壤中烷氧碳在全土碳官能团中的比例(35%-42%)高于湖草滩、芦苇滩土壤(23%、25%)。0-20cm土层芦苇滩腐殖化指数最高,杨树林最低。20-40 cm土层中柳树林和杨树林烷氧碳柳树林、杨树林下降最多,均减少了20%。说明柳树林、杨树林土壤中烷氧碳易被消耗。土壤不同密度组分的核磁共振的信号强度随着湿地类型和土层深度变化而差异显著。在0-20 cm土层中,烷氧碳的比例在轻重组分中均按以下顺序递减:柳树林>杨树林>农田>湖草滩>芦苇滩>养殖塘。LFOC中腐殖化指数为养殖塘最高(0.8675),其次是芦苇(0.8333)。各样地HFOC的腐殖化指数均高于LFOC,各样地HFOC的腐殖化程度最高为湖草滩(1.4454),柳树林最低(0.6857)。20-40 cm土层的轻重组分中烷氧碳比0-20 cm土层的烷氧碳均有下降趋势。LFOC中腐殖化指数最高为湖草滩(2.4615)。20-40 cm土层的腐殖化指数不论在轻组分中还是重组分比0-20 cm土层的比例均有上升趋势。总体来看,人工种植的柳树林和杨树林、人工生产用地农田的土壤全土、200-2000μm粒径组分碳官能团中的比例和轻组碳烷氧碳均显著高于湖草滩和芦苇滩土壤,说明这三种类型的有机质输入高于其他湿地类型。对不同粒径组分的有机碳含量百分比和腐殖化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随着土壤粒径大小的减小,腐殖化指数的比例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越高,湖草滩土壤有机碳腐殖化指数高于其他湿地类型,说明湖草滩湿地类型化学结构稳定性较其他湿地高。(4)洪泽湖河湖交汇区不同湿地覆被/利用类型0-20cm、20-40cm土层全土、粒径组分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是样地土壤细菌的主要优势种群。0-20cm、20-40cm土层土壤样品中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均为芦苇滩最高,杨树林最低,说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并不是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的因素。洪泽湖河湖交汇区经过人工林的种植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但微生物的种类和多样性并没有随着有机碳的增加而增多,由此可见,某些特定门类的微生物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增减。各样地0-20cm、20-40cm土层的土壤样品中湖草滩和芦苇滩土壤细菌群落、农田和养殖塘土壤细菌群落、柳树林和杨树林土壤细菌群落各自聚成一族群。洪泽湖河湖交汇区不同湿地覆被/利用类型0-20cm、20-40cm土层全土、粒径组分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土壤真菌的主要优势种群。各样地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中真菌群落的observed species、Chao1指数均为养殖塘>农田>湖草滩>芦苇滩>杨树林>柳树林,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为养殖塘>湖草滩>芦苇滩>农田>杨树林>柳树林。各样地0-20cm、20-40cm土层的土壤样品中真菌样本OTU聚类结果均为柳树林和杨树林土壤真菌群落、芦苇滩和湖草滩土壤真菌群落、养殖塘和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相似度高。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RDA分析显示,细菌中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真菌中的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对土壤<2μm,2-63μm,63-200μm的粒径组分有机碳分布影响很大。
其他文献
昆虫作为一种变温动物,高温胁迫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平均气温的升高和高温事件的频发,给昆虫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逐步形成了一套基于行为、生理生化及遗传上的应对高温的响应机制。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我国南方松林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也是我国重大检疫性森林病害—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对我国森林资源从经济上和生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森林生物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衡量森林固碳能力、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结构功能的重要指标,是判断森林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的重要标志,也是表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价值、评估森林碳平衡的重要参数。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区域和全球森林
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a(Lindley)Loudon)隶属蔷薇科(Rosaceae)樱属(Cerasus Miller),为十分重要的观赏樱花种质资源,广泛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及东部地区,朝鲜半岛以及日本也有分布。由于山樱花分布广、变异大且分类观点不一致,对其群体间变异及与近缘种的亲缘关系界定存在较大的争议。论文以山樱花野生种群以及近缘种做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标记与分子标记手段进行
香樟齿喙象Pagiophloeus tsushimanus是2014年首次报道的中国新纪录蛀干害虫,目前上海市各行政区的香樟林已受到该虫的严重为害,且存在扩散蔓延的趋势。由于该虫的幼虫期都“潜伏”在香樟树干里,具有活动隐蔽、破坏性强及防治难度大等特点,严重影响了香樟的正常生长。对于有效防控香樟齿喙象的技术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尤其是基于引诱剂的监测防控技术。香樟齿喙象的寄主植物为香樟Cinnamom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景观中的重要碳汇之一,对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在未来碳吸收能力的变化模式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植物物候作为评估植物生长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吸收/排放速率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开展不同时空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物候特征的研究,有助于理解陆地表面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关系,对于科学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木材是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但由于其设计强度较低,且受拉时易发生脆性破坏,因此木结构建筑的设计跨度和使用范围被限制。为了扩大木结构的应用范围,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材料的性能优势,使其向“大跨、高耸、轻质”的方向发展,木材可通过与其他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理想的结构性能和美观的外形。钢材是一种接近于理想弹塑性的材料,强重比高,适合作为受拉构件使用。但对于受压区的构件而言,如果应用不当,很可能发生局部屈曲和
细胞器基因组是比较基因组学、系统发育学、群体遗传学等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与核基因组相比,细胞器基因组较小,序列为单拷贝、多为母系遗传,不存在基因重组等问题,且序列高度保守,在植物系统发育、起源进化研究中占有独特优势,是植物系统发育研究最常用的有效信息来源。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大量的植物开展了基因组测序研究,基因组测序数据中包含了细胞器基因组的序列,利用这些序列可拼接出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在本
对中小城市路网进行可靠性分析,可以预判城市路网所能承受的交通量增长程度、识别路网中的关键路段,从而提前控制交通需求增长、对关键路段进行相应干预,提高路网服务水平,保障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考虑到多数中小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可塑性较强,对其进行路网可靠性分析可有效保障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论文通过对路网连通可靠性、行程时间可靠性和基于路网容量的可靠性三个阶段的主要分析方法的总结,对路网可靠性
本研究以江苏禾木农博园引种的宝华玉兰(Magnolia zenii‘Cheng’)人工林为研究材料,从开花物候,花芽分化发育,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胚胎发生及种子发育过程中内含物的动态变化几方面,探究宝华玉兰的有性生殖特征,阐明影响胚胎发育的因素,不仅有助于揭示宝华玉兰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的机理,还填补了国内外对宝华玉兰繁殖生物学方面研究的空白,并为开展人工授粉促进结实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
植物叶片养分重吸收是指植物秋季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组织中保存或直接利用的一种现象。养分重吸收是植物适应养分限制的重要生态过程,主要受到基因型、林龄、气候和土壤肥力等的影响。人工林生长迅速,对养分有更高的需求,但是关于人工林养分重吸收的规律和影响机制,还未有一致的结论。同时,日益加剧的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氮沉降背景下氮、磷以外大量元素(如:钾、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