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氮肥施用量,以及适宜的种植密度是促进谷物获得高产的关键性因素。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作物单产能力,过量的氮肥用量不仅不会使作物增产还会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小麦和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还比较了常规稻和杂交稻对不同施氮量和栽培密度的生长响应,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本试验从2015年到2016年,在江苏省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长期(2010至今)定位试验田进行。试验中小麦包含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两个因素,试验分为5个氮梯度:0、50、100、200和300kghm-2,记为处理N0、N50、N100、N200和N300,两个密度水平:高种植密度(Highdensity,HD)种植行距为22cm;低种植密度(Low density,LD)种植行距为28cm。水稻包含种植密度、氮肥用量和品种三个因素,试验分为5个氮梯度:0、90、180、270和360kghm-2,记为处理N0、N90、N180、N270和N360。两个密度水平:高种植密度(Highdensity,HD),每公顷为35.71×104穴,低种植密度(Low density,LD),每公顷为23.81×104穴,水稻品种为常规稻“镇稻11”和杂交稻“两优3218”。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小麦和水稻其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逐步增加,而且HD条件下要高于LD,同时杂交稻的干物质累积量要高于常规稻。水稻单穴生物量LD要高于HD,LD有利于单株作物的成长,HD则在群体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杂交稻的单穴最大分蘖数要高于常规稻,但杂交稻的成穗率要低于常规稻,常规稻的成穗率平均为0.89,而杂交稻的成穗率平均则为0.72。2、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和水稻的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本实验结果中,运用模型估算出小麦在低密度时最佳施肥量为200kg hm-2左右;常规稻产量在施氮量为150 kg hm-2和低密度种植条件下达到最优,杂交稻产量在施氮量为90 kg hm-2和低密度种植条件下达到最优,氮肥对常规稻产量的增加幅度要大于杂交稻。杂交稻的穗粒数显著高于常规稻,这是造成杂交稻产量高于常规稻的主要原因。3、施氮量和栽培密度显著影响水稻对氮的累积和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地上部的氮累积量逐渐增加,且表现为HD条件下高于LD,杂交稻高于常规稻。常规稻氮对产量的贡献平均为32.99%(LD)和27.97%(HD),杂交稻平均为22.53%(LD)和11.55%(HD)显著低于常规稻,而且LD条件下YCN要显著大于HD。氮农学效率和氮偏生产力LD和HD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与氮肥施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氮生理利用率LD要显著高于HD,常规稻的PEN要显著高于杂交稻。综上所述,在本文研究中小麦的最适施氮量为200kg hm-2,常规稻和杂交稻分别为150kg hm-2和90 kg hm-2。杂交稻较常规稻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较大的穗型,拥有较多的穗粒数。常规稻和杂交稻的需肥特性不同,在生育后期应加大对杂交稻的氮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