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侵权法上的过失相抵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min673594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失相抵是侵权法上一项确定责任分配的规则,其本质是为了谋求负损害赔偿义务的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公平,当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有过错时,可按一定标准减轻或免除加害人赔偿责任。侵权行为法对双方当事人作用的结果,势必会对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产生重大影响,对一方的保护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另一方利益受损;对一方行为的肯定意味着对另一方自由的束缚。鉴于此,我们在设计过失相抵的具体规则时必须谨慎行事,使其最终有助于实现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利益的平衡。实际上,过失相抵的理论非常精深,在实践中的运用也相当复杂,无论是受害人的过错,还是加害人责任的减轻,都难以找到一个适于操作的标准。具体到我国,有关过失相抵的立法和司法现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立法不尽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不统一。理论上对过失相抵的研究也不够充分,存在许多争议性问题尚未解决。本文试图从过失相抵的理论基础入手,通过比较法的研究得出各种据以指导实践的有关过失相抵的正确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侵权法上的过失相抵处理框架加以改进,以期对确立一个科学合理且便于操作的过失相抵制度有所帮助。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至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理论方面对过失相抵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对过失相抵的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过失相抵与其他类似制度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了过失相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过失相抵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过失相抵最正当的理论基础是公平和正义。第二部分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过失相抵制度进行历史考察,得出该制度在两大法系遵循了相同的发展趋势,即朝着更全面补偿受害人的方向发展,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侵权法功能的变迁。第三至第五部分主要是从适用方面对过失相抵进行论述,是对过失相抵具体制度的构建。其中第三部分对过失相抵的构成要件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其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四项:受害人必须具有过错;受害人的过错行为必须是不当的行为;受害人的过错必须是同一损害发生或者扩大的原因;受害人必须具有责任能力。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过失相抵的适用范围。主体范围方面,在一定情形下,与受害人有密切关系的第三人的过错可以被视为受害人一方的过错而进行过失相抵。责任范围方面,过失相抵可适用与除公平责任之外的所有归责原则,此处重点论述了在无过错责任领域的适用及限制。第五部分分析过失相抵的具体操作方法。当只有受害人单方遭受损害时,确定责任分担的方法有比较过错程度、比较原因力大小、综合考虑过错程度与原因力加以确定三种,应根据不同的归责原则采取不同的方法;当双方都遭受损害时,具体方法又单一主义和交叉主义两种。第六部分对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过失相抵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的过失相抵制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微薄意见。
其他文献
<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平以难。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管仲
期刊
借壳上市是企业兼并收购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上市的一种捷径。它是伴随着资本市场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形态的资本运营现象。在我国企业兼并收购市场上,非上市公司通过借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拉开了出版集团产权制度的改革序幕,同时也吹响了以建立现代出版企业制度为导向的公司经营模式建设的号角。公司治理体系作为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的
本文在对篮球开展现状已有研究成果回顾的基础之上,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成都市高校学生篮球运动开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取得经验进行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会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觉行为,它还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磨合与融通,更要适应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精神
本研究以加拿大的历史发展作为基础,总结加拿大课程的变革历史、加拿大的体制以及加拿大自上个世纪至今的教育历程,主要重点研究加拿大中小学的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理念,其中
对“V不C”结构的词汇化的研究,前人的研究多是研究单个案例,描写单个“V不C”结构的词汇化过程,并分析词汇化过程中的动因和机制。但是单个的研究不能反映出“V不C”结构这一个
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老年人口基数加速增长,而且还将持续一个很长的时期。我国将面临严重的老年人口养老问题。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不仅表现在数量和速度方面,
当今日本人常自称为日本或大和民族,但在古文献中,往往自称为"倭国"或"大倭"。日本人是从何时开始,出于什么目的改国号为日本的?基于此点,探讨日本国号的形成与其国内"华夷意
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证金融安全高效地运作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存款保险制度自上个世纪30年代创建以来,作为保障银行等存款机构金融安全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