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评教”制度起源于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从现代教学理念出发,“学生评教”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优缺点,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评教”作为教师教学质量保障的有力手段,相对于高校其它教学评价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评教”中的角色定位准确,可以使该制度发挥最大化效应,很好的实现促进教学活动的预期。如果主体的角色定位出现偏差,“学生评教”不但流于形式,还会破坏主体之间的平衡,造成无形的资源浪费。因此,研究“学生评教”主体的角色定位将有助于规范主体行为,完善“学生评教”制度。本文以高校“学生评教”主体的角色定位为切入点,分析该制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差异和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不同主体出现角色定位偏差,严重影响了该制度作用的发挥。论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导致角色定位出现偏差的影响因素,进而为“学生评教”主体角色的合理定位提出了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章根据相关理论对“学生评教”主体角色定位进行了分析,提出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学生评教”中的理想状态和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路径。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在“学生评教”过程中不同主体角色定位上存在的偏差和表现,概括为主体的角色意识不强,主体的角色认知有误,评教制度效果欠佳等。第四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分别从学校管理者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的自我认知层面探寻“学生评教”主体出现角色定位误区的影响因素。第五章提出管理者应以完善评教制度为契机,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教师应平衡心态,虚心改进教学,成为“主动被评价者”和“直接受益者”。学生应加深对评教制度的认识,成为“合格评价者”和“间接受益者”。第六章对上述研究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