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共同运动时期屈肘时协同收缩率的连续性观察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unain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借助于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探究处于共同运动早期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其运动功能逐渐进展到分离期期间,即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处于Brunnstrom II期并逐渐进展到Brunnstrom IV期的患者,偏瘫上肢以最大等长收缩(maximum isometric voluntary contraction,MIVC)屈肘时的协同收缩率的变化趋势。以探究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时的协同收缩率的变化规律,指导运动功能处于共同运动时期的脑卒中患者个性化康复治疗。
  方法:
  选择从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患者,最终纳入21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作脑梗死或者脑出血,病程≤1个月,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处于共同运动早期,即Brunnstrom II期。对于入选患者,使用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神经肌肉控制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多通道高密度表面肌电仪器及配套应用系统评估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屈肘时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每3天评估一次,连续评估30天。使用Matlab R2016版本处理肌电信号并计算协同收缩率。使用SPSS23.0版本中的散点图绘制协同收缩率变化趋势图,并观察协同收缩率的变化趋势并进行曲线相关性分析。所有入选患者在结束实验时,其偏瘫侧运动功能需从共同运动时期进展至分离运动时期,即Brunnstrom IV期。期间所有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如偏瘫侧电刺激,针灸,运动疗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
  结果:
  21例患者的协同收缩率的变化趋势散点图1a-u表示,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从共同运动早期逐渐进展至分离运动时期,即Brunnstrom分期由II期进展至IV期的过程中,偏瘫上肢屈肘时的协同收缩率总是先逐渐增高再逐渐降低。二次曲线相关性分析表示每位受试者的CR变化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具有统计学意义(R2=0.675-0.964,P<0.05),CR均值变化规律符合二次曲线,具有统计学意义(R2=0.925,P<0.001)。
  结论:
  1.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逐渐进展到共同运动时期,其屈肘时的协同收缩率存在二次曲线的变化规律,即偏瘫上肢Brunnstrom分期由II期进展至IV期过程中,屈肘时协同收缩率呈现先增高再下降的变化规律。
  2.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屈肘协同收缩率的变化规律提示,在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监测屈肘协同收缩率,可提示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所处在的阶段,辅助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会议
期刊
会议
会议
期刊
报纸
会议
目的:探讨乙肝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anti-HBc)阳性孕妇隐匿性乙型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OBI)的临床特征,患病率和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突变情况。  方法:收集416名anti-HBc阳性且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