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译性及不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界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它的历史伴随着整个翻译发展的历史。它的历史同时就是二者争论的历史。在其发展的早期,争论的焦点主要是翻译的可能性问题。随着翻译的发展二者的争论也越来越趋向客观并逐渐转向可译性的程度问题。这个问题与翻译中的多方面问题紧密相连,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帮助甚大。可译性和不可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且需要从理论层面加以深化。 论文通篇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思想。既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文章从总体上来说也一定是可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事实上是可译的程度问题而不是可能性问题。同构理论及其相对性在语言和文化上的表现是本论文探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别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解释了文化和语言是如何保证或阻碍跨语际交流的。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研究对于理解翻译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帮助很大,这些概念包括翻译的本质,标准及翻译方法,对于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毫无疑问将有助于翻译实践。鉴于此,本论文也介绍了一些在英汉翻译中经常采用的把不可译变成可译的技巧和策略,这些技巧和策略就是翻译中的变通。可译与不可译应该辩证地看。只有这样刁’能尽可能地把文章从源语言转化为译语并提高可译性的程度。整个论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双方争论的历史及二者的概念;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即同构理论及其相对性;第三部分从理论转向了实践,本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不可译的例子及如何使其翻译得更好的一些具体办法,第二部分列举了一些比较常用的翻译技巧。文章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根据以一L三章的论述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文章从整体上是可译的,不可译的现象只是个别的。可译是绝对的,而不可译是相对的。与此同时,译者的任务也在本文中简单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