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看待问题的视角,即世界历史视角。马克思所讲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不仅包含过去和现在,还包括未来;在空间上,不仅强调包含全部国家和地区,而更加关注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与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历史视阈与中国视阈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不可分割的学术视阈。以往学术界虽然对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但多局限于中国视角。因此,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出发认识和分析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研究的深化,有利于我们对其成就及其历史局限性做出更为客观科学的评价。 综观世界历史发展,工业化成为一个国家由落后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而选择一条合适的工业化道路是保证工业化顺利实现的关键。英美等先发国家正是借助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促使本国经济实现腾飞,并带动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最终成为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赶超先发国家还需要探寻出一条与以往不同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对欧美工业化和苏联工业化经验进行考量的基础上,开启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自建国初至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工业化思想并进行了相关实践,使中国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为我国后来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后发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经验,并对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建设经验、对本国国情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认识不足,这些探索也存在不少局限性。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为当今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历史经验证明,进行工业化及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宽广的世界视野和深邃的世界历史意识,一方面在世界历史融合的潮流中不忘坚持独立自主,保持中国特色,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散发自身魅力;另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牢牢把握机遇,利用国内外一切优秀资源,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