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愚公移山》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篇经典课文,由这篇课文的教学引发的语文教学大震动比较重要的有两次。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初,1981年《语文战线》上发表了钱梦龙老师的两篇课堂实录,引发了文言文教学“不串讲”的改革浪潮。第二次是新世纪之初,2005年《教师之友》发表了郭初阳老师的教学实录,引发了关于语文教学“解构主义”的大讨论。最近,徐立峰老师的《愚公移山》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在网上也有很多人转载。1981年以来的《愚公移山》教学史可以视作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研读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三位老师的课堂实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的限度,从而把语文教学改革更好地开展下去。此次研究是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三位老师《愚公移山》课例被放到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的比较研究。通过三位老师《愚公移山》课的教学效果、文本解读方式、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的比较,阐述了文本解读方式、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这三个要素对教学效果的巨大作用,分析了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文本解读方式、选择教学手段时,什么是值得赞赏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明确教师作为责任者、阅读者、设计者、实施者的职责。论文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语文教学的限度,从语文教学的宗旨——培养什么样的人,语文教学的内容——如何分析解读和运用教材,语文教学的对象——如何研究学生,语文教学的目标——每节课教会学生些什么,语文教学的策略——如何灵活地教,语文教学工作环节——如何巩固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学的评价——如何评估学生学习成果,语文教学之教师——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八个维度分析了语文教学的低线目标(最低要求)和高线目标(价值追求)。论文提出,这八个方面的低线目标,是语文教学需要坚守的低线,这八个方面的高线目标,是语文教学改革下一步推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