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促进区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经过连续不断地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理论越来越多的交融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有益成分,为借鉴利用不同的学科观念和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认识区域发展规律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促使人们在继续关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同时,把分析问题的着力点转向区域内部去考察“更微观点”的空间经济社会关系以及行为主体的互动。借用公共经济学基本原理,以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作为划分标准,并以“外部性”概念作为连接点,现实经济社会中各种有价值的财货可以划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三大类别。基于这一视角,凡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手段和存在公共调节的区域,实际上是被不同外部性表现的物品所占据或分割,因而,区域的空间构成又可以看成是物品或物品单元的有机构成。区域发展的许多焦点问题,往往反映在那些相互作用的物品身上。物品的属性特征、相互关系、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机制,对区域发展的状况具有重要支配作用。本文选择了“物品”——这一特殊微观经济主体作为区域分析的基本空间元素,经过探讨,初步提炼出基于外部性因素作用下的物品空间基本特征、物品集聚的典型结构及演化机制,并以中国中部地区有较高知名度和典型性的登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为例,考察特定区域环境下物品空间集聚现象与区域发展的内在关系,提出了通过改善物品空间结构与构成促进区域持续协调的方向性对策。本论文共分为8章。第1章是本文的导言。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有关理论研究进展及侧重;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案例区选择的依据;开展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第2章是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问题的述评及讨论。主要包括:物品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外部性问题及物品的外部性;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评价、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经济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的述评讨论。第3章是基于外部性作用的物品空间特征探析。主要包括:交叉运用公共经济学和外部性理论等,总结提炼不同类型物品的空间外部性表现,分析梳理外部性因素作用下的物品空间关系,进而对物权范围及地理覆盖,空间构成的有机性、稀缺性和阶跃性等物品空间基本特性进行初步探讨。第4章是物品空间结构及对区域发展影响问题研究。主要包括:物品空间集聚的基本形态和若干典型结构,基于“依附结构”的物品空间演化机理,物品空间构成与区域持续发展关系分析,以及区域物品空间集聚分析的框架和要点。第5章是登封少林景区物品空间演化与区域发展关系问题研究。主要包括:登封区域发展的人文与自然条件,发展脉络、现况与空间格局,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成效评价;少林景区物品空间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具体结构特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该景区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物品空间集聚状况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第6章是对登封嵩山景区物品空间外部效应趋势面分析。主要内容有:有关趋势面分析的一般建模原理;以物品作为基本地域单元的划分原则与方法,地域物品单元确定和特征指标体系设计,有关具体特征数值获取的方法和步骤;案例区物品空间的生态、经济、社会外部效应三项成分和加总外部效应趋势面模拟结果及其评价。第7章是优化物品空间结构和配置的比较与对策研究,主要有:一是不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物品空间特色比较研究,包括基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鄢陵县域特色物品空间和基于“流域状”及非物质化公共物品林州特色物品空间等。二是在以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登封目前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通过优化物品空间结构推进区域持续协调发展的方向性对策;第8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主要是在前面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物品空间集聚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研究结论和观点;并对物品空间问题的有关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下一步继续深化研究的初步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