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ogers等人在实验中(1977)发现,与自我相关的记忆材料的回忆成绩好,并将这种记忆优势现象称作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此后,SRE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也涌现了大量验证性及对其内部机制进行探索的研究。研究方法也由最初Rogers的经典范式到新方法的不断产生,如自传体提取范式、自我生成程序等等。Rogers的经典研究方法基于1972年Craik & Lockhart提出的记忆的加工深度范式(Depth of processing,DOP),并将这种理论扩展到自我的研究领域之中,在编码任务中增加了参照自我组,结果表明不同编码组对特质词的记忆效果不同,自我参照组的成绩优于其它各组,其他研究方法也多得出类似的结果。目前国内学者朱滢等人所进行的一些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大都采用的这种范式,其它范式则少有运用。 早期兴起对SR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SRE内部编码过程的研究上,不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假说,主要有自我图式假设,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和双过程说,而双过程说得到更多研究者的认可。由于各种假说都自有实验证据支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SRE内部机制的研究一时陷入僵局(C.S.Symons1997)。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关于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自我参照的脑成像研究,旨在运用脑成像技术探讨自我在脑中的定位(Craik,F.I.M.,Moroz,T.M,1999)。情景记忆的编码与提取的非对称模型,即HERA模型(Hemispheric Encoding/Retrieval Asymmetry,简称HERA)是其主要研究成果。二是将东西方文化的自我概念差异与自我参照进行结合研究(Conway,2000;朱滢2001;刘新明,2001;霍燕,2001等),并引入“记得”、“知道”判断标准(即R/K判断)对再认中的成份进行区分,这也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在此研究中,又有研究者借用了人格研究领域的文化启动方法(Ying-yi Hong,Morris,M.W.,et al,2001)。通过对相关领域大量研究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SRE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仍对SRE效应的存在与否及强韧性(robustness)存在争议,而在SRE的研究方法方面,最为常用的是Rogers的经典范式和Bower(1979)等人采用的自传体任务(请被试回忆特质词所引起的个人的经历)。由于前人发现这两类任务能够产生相似的SRE效果,故在研究中将二者视为等同。Klein等(1989)后来的研究证明二者有 不同文化启动与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研究着不同的加工过程,但很少有研究者在同一实验中将这两种范式进行对比使用探讨差异,而国内所有的关于SRE的研究都仅使用了经典的特质词判断任务;在不同文化背景对SRE影响的研究中,研究者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借用了社会归因研究范畴中使用文化启动方法,即图片启动法。纵观自我概念的启动研究中,有大量的方法可以借鉴,如描述启动,还有差异启动等等。这些启动方法中是否真正启动了作为独立性自我与互倚性自我的自我概念?启动强度有差异吗?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在sRE效应研究上有什么不同?在本研究中,我们力图结合多种文化启动方法来探讨自我参照记忆;用参照自我和参照母亲、参照父亲的再认差异来体现东西自我概念的不同;并引入新的因变量反应时;运用三个实验分别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实验一中,我们证实了自我参照效应的存在,即两种自我参照编码任务的记i忆效果都要优于语义编码,且代表更多回忆线索的正确R判断要显著高于正确K判断,但语义编码则没有出现这种效应。而同为自我参照编码任务的自传体提取与特质词判断之间在正确再认率和侧K判断上也出现了分离,特质词判断任务虽是经典的SRE范式,但可能并不如自传体提取任务更能引起被试加工时细节的回忆线索,因而低于后者。 在实验二中,运用文化启动方法及自我参照效应的自传体提取范式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概念在记忆上的差异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西方文化启动的被试对参照自我的形容词比参照母亲的形容词有更好的再认和更多的回忆线索,即存在自我参照效应,而与此对照的未启动组则没有出现这种效应。 实验三运用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扩展了实验的结果。即西方文化启动的被试对参照自我的形容词的反应时间明显少于参照父亲的形容词,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自我参照效应,而未启动组则没有出现这种效应;同时,反应方式的主效应显著,伴随更多回忆线索的R判断的做出也要明显地快于基于熟悉感的K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