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也是我国词史上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他满怀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却不能实现,故将其抑郁不平之气一并寄托于词,用词抒发自己复杂愤懑的感情。他以满腔的豪情、如椽的健笔,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抗金复国的重大主题,表达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岁月流逝、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歌咏了清新自然的农村风土人情,形成了以沉郁雄浑、苍凉悲壮为主的多样化词风,并以其纵横不世之才与坚定豪迈之志,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震动当时,光照后世。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价值来说,稼轩词都已经具有“经典”意义,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有优秀的词家对之追随、模仿、称颂,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辛稼轩接受史。本文从接受美学的全新角度,对稼轩词在宋元时代的接受状况作细致梳理,以宋元时代对稼轩词的理论接受、创作接受和社会接受为研究主体,通过考察宋元不同时期稼轩词地位的升降,以及稼轩词产生的不同社会效果,从而了解宋元各时期稼轩词接受状况的不同特点,进而从中窥探宋元时代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流变,并细致分析其原因,尽力多角度多层面把握这一历史现象。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原因与意义。其一,接受美学是我们重新审视、建构传统文学史的全新理论方法,对文学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二,稼轩词在词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经典”地位,成为词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其三,宋元阶段是词之盛衰起伏变化明显的阶段。故而,“宋元稼轩词接受研究”是词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研究稼轩词在宋元阶段的接受状况,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时期词的风格流变以及词体本身的演进过程,对梳理词之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正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论述稼轩词的艺术特质,作为宋元稼轩词接受研究的前提和论述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主要论述宋元词坛对稼轩词的理论接受。在全面把握宋元各时期词人和词论家对稼轩词的理论接受的前提下,突出重要接受者的理论接受。第二章论述南宋词坛对稼轩词的理论接受,分为推崇与批评两个方面。范开的《稼轩词序》是稼轩词接受过程中最早的理论概括,范开在此文中提出了“稼轩体”这一命题并概括了其特点,探讨了稼轩词与东坡词的传承关系,总结了稼轩“以气入词”的创作方式;刘克庄的《辛稼轩集序》是南宋后期对稼轩词理论接受的又一次飞跃,除高度评价了辛弃疾的英雄人格外,还对稼轩词风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赞誉,并认识到稼轩词风的多样化;刘辰翁的《辛稼轩词序》是宋元之交稼轩词接受的又一重要理论阐释,文章高度赞扬稼轩在语言、风格方面所作的突破。南宋其他词人也大都对稼轩词持肯定态度。与此同时,词坛上也有对稼轩词的批判声音,比如骚雅派词人张炎,认为稼轩词失之粗豪,非雅词,非本色词。第三章论述金元词坛对稼轩词的理论接受。金元词坛对稼轩词的理论阐释表现为压倒多数的认同与追慕,对稼轩豪迈奔放的风格极为推崇。元好问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东坡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遗山乐府引》)的论断,表明了稼轩词在金元词坛的重要地位。第三部分为第四章至第七章,论述宋元词人对稼轩词的创作接受。在全面描述宋元各时期词人对稼轩词接受状况的前提下,突出重要接受者的创作接受。第四章论述南宋中期词人对稼轩词的创作接受。由于时代背景的客观要求,加之陈亮、刘过等人与稼轩同时且互相交游唱和,故而陈亮、刘过的词作从风格、内容、语言等多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对稼轩词的接受,他们以表达“平生经济之怀”以及“狂饶俊逸”的词作,抒发爱国激情,反映时代变化,扩大了爱国豪放词的声势,对稼轩词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稼轩同时代的其他词人也大都与稼轩往来唱和,并从稼轩词中汲取营养,成为稼轩词派的一员。第五章论述南宋后期词人对稼轩词的创作接受。南宋后期,国势日衰,占据词坛主流的是以姜夔为首的格律派。但词坛仍有继承或倾向于稼轩豪放风格的词人出现,主要有南宋后期的刘克庄、陈人杰等词人以及宋元之交的刘辰翁、蒋捷等词人。刘克庄对稼轩词的理论认同使其词作有一种向稼轩词靠拢的自觉,其词所表现出的广泛的题材内容、沉痛激烈的豪放词风以及悲慨的忧患意识,无不体现了对稼轩词的接受,在此基础上,刘克庄词在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进一步的开拓创新。陈人杰词取法稼轩,笔力豪纵、挥洒自如,将议论寓于慷慨激昂的抒情中,又颇具曲折变化,正是学习稼轩词之沉郁顿挫、含蓄蕴籍的双重特色。宋元之交的刘辰翁、蒋捷也是稼轩一派的坚强后劲,他们目击宋王朝的沦亡,深切感受到金瓯破碎的伤痛,满腔忧愤,时时寄之于词。他们的词学习稼轩慷慨悲壮的词风,但更加凄怆沉痛,深刻表现出宋元易代之际的遗民心理特征。刘辰翁词还从内容与风格、比兴寄托之手法、句法等各方面体现了对稼轩词的接受。第六章论述以姜夔、吴文英为代表的婉约词人对稼轩词的创作接受。南宋中后期,安定的社会生活使得朝野慷慨激昂的情绪渐趋平息,风雅词派成为词坛主潮,他们追求声韵、格律的准确,追求词采的典雅和意境的高远,总体风格趋向婉约。但面对稼轩词的强大效应,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或倾斜、渗透,或排斥、矫正,甚至批判,都是他们对稼轩词接受的表现形式。姜夔词将稼轩之“刚美”引入传统词的“柔美”风格中,形成一种以硬笔写柔情、淡笔写浓情的清空骚雅的新风貌。吴文英词则主要在风格以及用典等创作手法上体现出对稼轩词的倾斜。第七章论述金元词人对稼轩词的创作接受。元好问是金元词人的代表,其词常模拟、化用稼轩词中的意象、字句,并表现出稼轩词所特有的深沉的家国之思以及雄浑博大的气象,如他的一些感怀吊古词抒发了深沉的悲凉无奈之感,风格豪放道劲又含蓄蕴籍,深得稼轩精髓。金元词人还创作了大量追慕、和韵、效仿稼轩词的词作,词风上多继承稼轩原词豪放洒脱、苍凉沉郁的风格,对稼轩词的创作接受表现得非常明显。第四部分为第八章,主要从词集入手考察宋元稼轩词之社会接受状况。本章通过对宋元六种词选和十种稼轩词别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第一,宋元时期,稼轩词的社会接受与传播主要依赖于文本,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过歌女、乐工传唱而进行的。就其应歌而言,稼轩词在南宋中期不甚被欣赏。第二,稼轩词在宋元时期的社会接受状况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就词选集而言,稼轩词的社会接受在南宋中后期更显活跃,宋末元初陷入低潮,体现出宋元各时期审美观念的流变。第三,南宋、金元时代刊刻和流行的稼轩词版本大约有十种,其数量在两宋词人中是比较多的,说明稼轩词在宋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消费需求量大,流传广泛。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作出总结,并得出结论。本文之创新与意义:第一,本文在论述宋元稼轩词的接受状况时,重点关注宋元词人对稼轩词的创作接受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词人对稼轩词的创作接受,把握宋元各时期稼轩词接受状况的特点,进而窥探宋元词风的嬗变。这是稼轩词接受研究中的新角度、新内容,对梳理宋元词史之发展脉络具有一定意义。第二,本文通过考察宋元稼轩词的理论接受和社会接受状况,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有一定的创新,如:对稼轩词的理论接受有“诗论”与“本色论”两种标准;稼轩词的社会接受与传播主要依赖于文本;稼轩词的社会接受在南宋中后期更显活跃,宋末元初陷入低潮等。第三,本文通过梳理宋元稼轩词的接受状况,对稼轩词接受过程中的问题做出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稼轩词接受在宋元时代具有从未断绝的延续性、承继性,同时又存在细微的变化:稼轩词接受过程中存在“人”与“词”分离的状况,以及“多”与“少”的矛盾等。第四,本文通过对宋元稼轩词的接受研究,在对文学价值与意义的动态解读中深化了对稼轩词的认识;并以稼轩词接受研究为个案来审视中国词史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