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体外培养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i mutans, Sm)、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leatum, Fn),探讨龋病致病菌Sm活菌培养液、上清液和菌体灭活粉碎液对种植体周围炎可疑致病菌Aa、Fn生长影响作用,以及Sm活菌液是否有抑制FM、Aa对SLA钛片黏附的作用。方法:实验一中,复苏SM、Fn、Aa的模式株,增殖后,进行菌落观察、生化鉴定和革兰氏染色鉴定。确定增殖的细菌为目的菌株后:1.配制浓度为1×108CFU/ml的SM、Fn、Aa细菌悬液;2.收集Sm细菌培养液上清液、菌体粉碎液;3.分别制作Sm、Fn、Aa的BHI琼脂活菌平板,并在平板上等距离挖四个孔。按照Sabine抑菌试验方法分组进行抑菌试验,厌氧环境中培养48h后测抑菌圈直径。实验二中,钛片表面经过喷砂酸蚀处理后,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形态。实验组1在培养基中加入1×108CFU/ml浓度的Sm、Aa菌悬液和处理后的钛片,对照组1在培养基中加入同样细菌浓度的Aa菌悬液和处理后的钛片;将实验组1和对照组1中的Aa菌悬液替换为Fn菌悬液,分别得到实验组2和对照组2。MTT法检测Oh、12h、24h、36h、48h、60h、72h、96h8个时间点的培养基中细菌悬液的0D值,绘制细菌活性曲线图。MTT法测时设立空白对照组(PBS)、 BHI组、实验组1、对照组1、实验组2、对照组2共六个组。取后四个组在时间点60h的钛片,一部分用于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对钛片黏附的情况;另一部分钛片先用PBS液冲洗掉表面的未附着的细菌团块,再将钛片用PBS洗脱掉表面黏附的细菌,洗脱液稀释后,涂板,培养48h,菌落计数,比较不同组黏附在钛片表面的细菌数量。结果实验一中,浓度为1×108CFU/ml的Sm菌液在Aa和Fn的活菌平板上经过37℃厌氧培养48h后,Sm组抑菌圈直径大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和Fn1×108CFU/ml菌液在Sm的平板上抑菌圈的直径与PBS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Sm的培养上清液和Sm的菌体粉碎液在Aa和Fn的活菌平板上经过37℃厌氧培养48h后产生的抑菌圈抑菌圈直径与PB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中的细菌悬液OD值曲线图显示,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OD值持续增长,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OD值Oh-36h持续增长,从36h开始降低。实验组1的细菌悬液的OD值在36h--96h低于对照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的细菌悬液的OD值从36h到96h期间低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1中黏附在钛片上细菌明显少于对照组中Aa黏附在钛片的量;实验组2中黏附在钛片上细菌明显少于对照组中Fn黏附在钛片的量;钛片表面微生物经过48h培养后对菌落进行计数,实验组1和实验组2菌落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变形链球菌的细菌悬液(1×108CFU/ml)对伴放线放线杆菌和具核梭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变形链球菌的培养上清液和菌体粉碎液对伴放线放线杆菌和具核梭杆菌没有抑制作用;3.伴放线放线杆菌和具核梭杆菌对变形链球菌没有抑制作用;4.变形链球菌的抑菌物质需要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才能产生;5.变形链球菌分别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混合培养36h后,变形链球菌开始抑制伴放线放线杆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活性和生长增殖能力;6.变形链球菌能够抑制伴放线放线杆菌和具核梭杆菌对SLA钛片的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