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左翼文学是在世界左翼文学思潮风行的时候逐渐产生并走向兴盛的。一大批原来“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文人最终都在左翼文学观念的影响下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己早先的创作风格,有的甚至转而成为坚定的左翼文学战士。丁玲就是这样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丁玲作为闪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它所发散出来的光辉和热度从1927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处女作《梦珂》开始就从没有停止过。作为一个以“叛逆”、“独立”著称的女性作家,从早期的“莎菲式”作品到其左联成立后的一系列“红色篇章”,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本文把丁玲在二三十年代的创作以1930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指丁玲1927年发表《梦珂》到1930年初,在这期间丁玲在创作上主要走个人主义、女性主义路线。第二个时期主要指,从1930年到丁玲抵达延安前的这段时间。在这期间,丁玲创作了一系列不同与以往的文学,正式在左翼文学观念影响下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之路。
本文第一部分从丁玲在两个时期创作的文本差异入手。左转之前的丁玲,她在创作上一直坚持叛逆女性的立场,在诸多作品中流露出资产阶级的、“颓废的”倾向。左转后的丁玲从思想到行动,再到文学创作都异于之前。表现在创作上的变化,具体有哪些呢。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阐释这个问题。
论文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梳理丁玲创作之变的原因。世界左翼风潮及其推动下的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是造成丁玲创作变化的外部环境因素。到现在我们才了解,投身左联、主编《北斗》仅是丁玲被规训的过程。丁玲的丈夫胡也频献身左翼革命,丁玲最敬仰的知己好友冯雪峰,是左联的领导……,种种“左”的分子无时不在丁玲生存的空间里活跃着。尤其是冯雪峰作为当时左翼文坛最成熟的文艺理论家之一,他对丁玲创作上的指导及精神上的导引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本文的第三部分,笔者就丁玲创作转向后的“回旋”现象进行了探究,对丁玲创作确有回旋及其回旋的原因加以了分析和论证。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丁玲创作转变背后的复杂心态,进而对左翼文学观念影响下的作家创作形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丁玲两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并加以比较,进一步感受到丁玲创作在左翼文学语境下所受到的规训和制约,当然,这其间也有丁玲本人致力于左翼革命文学创作的自觉因素存在,或许,我们只有如此看待和研究丁玲,才有可能更为切近地理解左翼时期的这位女性作家,也才有可能为她以后的人生及其创作之路找到一个较为坚实的理解性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