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以来,锡林郭勒盟的草地利用方式从游牧利用越来越向游牧与定居并存,进而向定居利用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过程中牧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改善,然而它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生态环境的破毁,进而威胁着畜牧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根据从游牧向定居变化的草地利用方式的特点,选择了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这两个地区为研究地区。2006~2008年期间,对研究地区的14个嘎查电脑随机抽样290户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对有效样本143个牧户的草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牧区人口和家畜头数的增加是牧区草地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在锡林郭勒盟牧区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些因素对当原经济、生态和社会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1983年以前的集体经济时期,虽然人口急剧增加,但是牧户没有获得真正的经营权,家畜头数没有得到稳步迅速地发展,期间也没有实施加快资源开发的政策,从而草地没有明显地破坏。实施家庭经营承包制以后,牧户的自主经营的积极性提高,家畜头数稳步而快速发展,牧民经济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是家畜作价归户的同时没有及时地实施草地承包责任制,“超载过牧”问题逐年严重。加上矿产资源开发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快,牧户经营草地面积的逐渐缩小,引发并加重草地退化。计量结果表明,影响牧户选择经营方式的因素有两个:草地的面积、和网围栏的成本。避免游牧和定居的缺点,而发挥各自的优点是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