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1977-)是当今尼日利亚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同时也被视为目前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70后作家之一。《华盛顿邮报》盛赞她为非洲文豪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1930-2013)在21世纪的传人。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半轮黄日》是为20世纪60年代的尼日利亚内战(又称比亚法拉战争或比夫拉战争)谱写的一曲哀歌,获得2007年奥兰治小说奖,使阿迪契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声誉。20世纪60年代尼日利亚独立后,以伊博、豪萨-富拉尼、约鲁巴三大族群为代表的诸多族群为争夺国家权力和资源,相互之间矛盾逐渐趋向白热化,并最终导致内战的爆发,给尼日利亚人民,尤其是伊博人带来了至今挥之不去的阴影。《半轮黄日》是一部以尼日利亚内战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对历史的再现是其重点关注的主题。阿迪契对这段历史的书写不同以往,虽然小说整体呈现现实主义风格,但是小说中显露出来的作者多元的叙事策略、复杂多维的历史书写意图,都带给读者不同于其它尼日利亚内战小说的体验。截至目前,学界对《半轮黄日》的研究多聚焦于小说中的战争主题、后殖民和暴力创伤等角度。与其他研究或注重当时的历史背景,或强调战争暴力来呈现内战给伊博人带来的深重灾难不同,本论文深入小说的叙事肌理,以叙事来打破历史话语和文学话语之间的壁垒,构建起两者之间的有机对话。为了探究阿迪契在《半轮黄日》中运用一系列历史书写策略来重写历史的动机、目的及意义,本论文通过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作者的历史观及其历史书写达到的目的。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梳理并介绍了一直被国内学者忽视的尼日利亚英语文学的发展过程和以阿迪契为代表的尼日利亚第三代英语文学作家。此外,该部分还介绍了阿迪契和她的作品《半轮黄日》,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对阿迪契作品的研究成果,发展情况和现状,从而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和意义。第一章“‘非洲的真实性’:‘情感真实’与历史真实”集中探讨了阿迪契在小说的历史书写中所坚持的情感真实和对历史真实的追求。阿迪契在《半轮黄日》的后记中提到,她在创作时始终坚持“情感的真实”这一叙事立场。作为伊博人的阿迪契虽然身处比亚法拉一方,但对于战争的另一方——尼日利亚联邦政府却没有污名化和妖魔化。而这种不偏不倚的叙事立场来自于阿迪契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她虽然告诉读者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和事件皆为虚构,但这是一种尊重历史基础上的虚构。作者运用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的有机融合给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后殖民时代的非洲。第二章“单一故事的危险性:对宏大历史的解构”讨论阿迪契在《半轮黄日》中运用了一系列历史书写策略解构了宏大的战争和历史叙事,从细微处着手呈现了尼日利亚内战的宏大主题。小说最显著的书写策略之一就是作者采用的多元叙事声音。小说中的人物乌古、奥兰娜、理查德分别代表三种不同阶级、不同身份,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声音讲述了比亚法拉的经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阿迪契没有把比亚法拉战争加以乌托邦化处理,拒绝将战争浪漫化。通过这些解构宏大历史的手段,阿迪契打破了西方霸权话语对于后殖民非洲的刻板印象,书写了独特、多元的尼日利亚史和非洲史。第三章“但愿我们永远铭记:关于历史,关于人性”深入探究了阿迪契历史书写的动机和意图。非洲各国在独立初期相继爆发的内战是殖民主义埋下的祸根,作者重写这段被刻意打压、掩埋的历史不仅是为伊博族发声,更让没有经历过内战的尼日利亚年轻一代铭记历史,警惕后殖民时代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种种残余。阿迪契与其他尼日利亚内战文学作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她探寻和建构后殖民非洲历史的责任感,是一种超越了种族、阶级和文化的普世主义。而这种普世主义的实质是对西方殖民主义强加在非洲身上的民族主义的反抗和解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认为《半轮黄日》是阿迪契讲述历史、探讨人性、为非洲发声的作品。她认为对于这段充满伤痛的历史,遗忘并不是最佳选择。阿迪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推动了尼日利亚社会对比亚法拉战争历史的关注,开启了和解政治的第一步;同时,《半轮黄日》的历史书写也再次唤起了世界对后殖民非洲的关注,也是作者对非洲污名化和刻板印象的有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