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和免疫分型预测膀胱癌患者PD-1/PD-L1阻断免疫治疗反应性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u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膀胱癌已成为全球最常见和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据估计,2018年美国估计有81,190例新发膀胱癌病例和17,240例死亡病例,在中国,虽然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但发病率逐年增加,估计每年约有80,500例新发膀胱癌病例和32,900例死亡病例。近期,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治疗现状。然而,仅有15%至24%接受治疗的患者可以获得有效反应。有效预测晚期膀胱癌患者抗PD-1/PD-L1治疗的疗效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本研究中,我们对膀胱癌患者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以及临床资料等多维数据类型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可有效反应膀胱癌患者抗PD-1/PD-L1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我们从公共数据库中下载了膀胱癌患者多维类型的数据,包括临床数据、mRNA表达谱数据、基因拷贝数变异数据和基因突变数据。分别分析膀胱癌的RNA测序数据、体细胞突变数据和PD-L1基因扩增数据。将膀胱癌样本分成4种肿瘤微环境免疫类型(TMIT),分别如下:TMIT I型:PD-L1和CD8A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其中位值;TMIT II型:PD-L1和CD8A的表达水平分别低于其中位值;TMIT III型:分别具有较高的PD-L1表达水平和较低的CD8A表达水平;和TMIT IV型,分别具有较低的PD-L1表达水平和较高的CD8A表达水平。通过基因富集分析研究与TMIT I型膀胱癌、TP53/RB1突变相关的基因的特征。结果:1)我们的研究表明,膀胱癌TP53突变和RB1突变促进了PD-L1的表达和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并激活T效应和干扰素-γ相关基因的表达。TP53突变与高体细胞突变、高转换/颠换率(Ti/Tv)、高C>G颠换率和高吸烟指数(包装/年,图3C)显著相关。基因富集分析提示膀胱癌TP53突变和RB1突变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核分裂、DNA损伤与修复反应和错配修复基因缺失相关。TP53和/或RB1突变的膀胱癌患者与野生型膀胱癌患者相比,获得显着延长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期(6.59月vs 2.12月,P=0.006),其获得的总生存期也更长(14.01月vs 8.10月,P=0.032)。2)TIMT亚型与尿路上皮癌的总生存期或无病生存期无显着相关性。TMIT I分型膀胱癌促进CD8~+T细胞浸润并激活T淋巴细胞效应因子和IFN-γ相关基因表达。TMIT I型膀胱癌其肿瘤突变负荷、溶细胞活性、IFN-γmRNA表达和TIGIT mRNA表达显著高于其他TMIT分型。TMIT I型膀胱癌具有更高的C>T颠换比率和Ti/Tv率。不同突变基因的相互作用分析发现,TMIT I型膀胱癌中RB1突变和TP53突变显著相关。而在TMIT II型膀胱癌中,FGFR3突变与STAG2突变和KDM6A突变显着相关,与TP53突变相互排斥。TMIT I型和TMIT II型膀胱肿瘤之间FGFR3的“免疫球蛋白I-结构域(260-356)”和“蛋白酪氨酸激酶(472-748)”存在不同的氨基酸变异,而RB1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关蛋白A结构域(373-573)”、“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关蛋白B结构域(645-766)”和“Rb C-末端结构域(768-927)”同样存在不同的氨基酸变异。TMIT I型膀胱肿瘤中kataegis存在于21号染色体上,而在TMIT II型膀胱癌中的kataegis则存在于染色体1和15上。膀胱癌TMIT I分型与某些抗肿瘤免疫应答信号通路相关,例如,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IFN-γ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免疫应答的激活和MHC I依赖性抗原加工和呈递。结论:1)我们发现TP53和RB1突变在促进PD-L1表达、T细胞浸润和增强肿瘤免疫原性方面具有显著作用。2)TP53/RB1突变状态可作为预测尿路上皮癌中PD-1/D-L1免疫治疗临床反应性的有效生物标志物。3)基于PD-L1表达和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状态的TMIT分型适合于膀胱癌的免疫治疗。4)TMIT I分型膀胱癌促进CD8~+T细胞浸润并激活T淋巴细胞效应因子和IFN-γ相关基因表达,其肿瘤突变负荷、溶细胞活性、IFN-γmRNA表达和TIGIT mRNA表达显著高于其他TMIT分型。
其他文献
本文从永续债的特点、发展现状、发行动机、会计处理和发行要求等进行阐述,并对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永续债产生的风险和监管防控点进行了探讨。
随着我国并购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交易数量和金额的持续攀升,高溢价并购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然而,因“天价收购”而确认了巨额商誉的企业往往也会在以后的会计年度确认高额的商誉减值损失,这似乎并不符合商誉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预期,也容易造成大幅业绩波动。2018年底,更是出现A股商誉集体“爆雷”的现象。企业缘何纷纷“爆雷”,商誉的后续计量是否存在问题,又是否有更合适的后续计量方法能改善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