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心梗)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冠脉介入)治疗与非冠脉介入治疗对改善左心室(左室)功能的作用,阐明直接冠脉介入治疗对缩小梗死范围保护左室功能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1999-2003年因急性心梗入院的患者107例,分为非介入治疗组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组,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民族、病情基本平衡。非介入治疗组共有57例,男性48例、女性9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58.76±10.52岁,汉族患者41例、少数民族患者16例,前壁心梗33例、下壁心梗24例,平均胸痛时间6.21±7.23小时,73.68%的患者(42/57)进行溶栓治疗、26.32%的患者(15/57)以抗凝治疗为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组共有5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汉族患者42例、少数民族患者8例,平均年龄59.44±10.54岁,急性前壁心梗21例、急性下壁心梗29例,入院平均胸痛时间为6.44±4.92小时。由于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对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不同,前壁心梗对心功能影响较大,下壁心梗对房室传导影响较大,为便于分析、比较,将非介入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根据心梗部位再各分为两组,非介入组患者根据心梗部位不同分为:①非介入急性前壁心梗组,②非介入急性下壁心梗组。介入组患者同样根据心梗部位不同分为:①介入急性前壁心梗组,②介入急性下壁心梗组。将非介入治疗急性前壁心梗组与介入治疗急性前壁心梗组相比较,将非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梗组与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梗组相比较。 非介入治疗组患者,如适合进行静脉溶栓,则采用常规方法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即刻静脉注射尿激酶50万u,继之以100万u尿激酶于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监测溶栓前、溶栓后1、3、5、7、9、12、24小时的心肌酶谱和心电图变化,确定心肌酶峰值,结合临床症状判定梗塞相关血管是否再通。溶栓后,按照常规进行抗凝等治疗。对于不适合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则进行适当的抗凝治疗。一周后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等。 介入治疗组,对“罪犯血管”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机械开通梗塞相关血管,监测术前、术后 1、3、5、了、9、12、24小时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变化和临床症状。术后按照PTCA及支架术后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或抵克力德等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术后TIMI血流2级以上判定为血管再通。术后一周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 【结果】非介入急性心肌梗塞组31例患者治疗后梗塞相关血管再通,26例患者未再通,再通率为54.39%,2例患者前壁梗塞后形成室壁瘤。非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梗组有3例患者死亡,非介入治疗组病死率为5.2%。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组患者造影发现单支血管病变 I4例、双支血管病变 22例、三支血管病变 13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和心肌酶变化判定 49例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梗塞血管再通率为98%,1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出现室壁瘤。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梗患者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患者死于右冠脉闭塞急诊冠脉介入置入支架后无复流(no-flow)现象,另1例患者死于严重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为2%,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介入组低于非介入组(P=0.0018)。入院一周后,介入组患者心电图出现Q波的导联数、盯段抬高数:比-皿峰值出现时间均少于非介入组患者,介入组患者室壁运动及LVEF均显著高于非介入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运动耐量及NYHA心功能分级也是介入组患者好于非介入组。【结论】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治疗效果优于非介入治疗,特别有利于保护左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