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术后器官功能障碍等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病因学因素,它所导致的各种术后胆道并发症,如胆管炎、肝内胆汁淤积、胆管狭窄、胆管消失综合征等,严重影响着术后肝脏的功能和移植物的存活,最棘手的是一类被称为缺血型胆道病变(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s,ITBL)的并发症,发病率在5%~15%,最终将有近50%的ITBL患者需要再次肝移植甚至死亡。高氧液能降低红细胞聚集性,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液流速,改善缺血组织微循环,文献报道高氧液预处理对多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对肝内胆道系统的影响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高氧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肝内胆管系统的影响,并对其机制作初步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再分8 h和24 h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在缺血阻断前10 min经门静脉注射高氧液(20 mL/kg);对照组为生理盐水对照。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上腹部横切口进腹,无损伤血管夹夹闭进入肝中、肝左外叶的血管和胆管,致70%肝脏缺血,90min后撤夹恢复血流行再灌注。对应时间点取材,并将肝组织标本分成3小块,分别用多聚甲醛固定行石蜡包埋切片镜检、戊二醛固定的标本进行常规电镜标本制备、切片、染色后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戊二醛固定的部分标本用二氨基联苯胺法定位观察过氧化氢酶活性反应。经其下腔静脉抽血4mL,促凝管内静置1h后,2000 r/min离心15min,取上层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待测血清AST、ALT和GGT。结果实验组光镜下及电镜超微结构检查相比对照组明显减轻。光镜可见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周围肝组织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病理改变,汇管区炎细胞浸润,24 h组与8 h组相比较所见病理改变相对较重。电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胆管细胞胞质疏松,细胞质电子密度降低,核异染色质增多、边集,呈变性表现,实验组镜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大鼠血清GGT活性在对应时间点相比较,对照组GGT活性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鼠血清ALT、AST活性在对应时间点相较,见对照组测得值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经高氧液预处理后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组内24 h组CAT活性高于8 h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讨论缺血再灌注中,由于血流阻断和代谢物堆积,可使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并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尤其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介导因素,而体内氧自由基清除系统中抗氧化酶的表达活性增强可以对抗这种损伤。高氧液中含微量臭氧,治疗剂量的臭氧预处理能增加大鼠肝脏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高氧液预处理能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增强机体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从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本研究中选取8 h和24 h 2个时间点,观察高氧液对肝内胆管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本实验说明胆管损伤在高氧液预处理后得到了延缓和控制。ALT、AST主要反映的是肝实质细胞的损伤,它们的活性增高表明肝组织受到损伤,并与损伤程度成正比,肝组织的损伤情况也从侧面也反映出肝内胆管系统的损伤情况。本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肝组织损伤轻于对照组,表明高氧液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与文献报道一致。光镜下病理形态学表现及电镜超微结构改变均见实验组明显轻于对照组,与检测指标所示结果相符,说明检测指标能较好的反映缺血再灌注对肝内胆管系统的损伤作用,高氧液所具有的保护作用是明确的。机体对抗氧自由基损伤主要依赖体内由抗氧化酶组成的氧自由基清除系统,而CAT是其中主要的抗氧化酶之一,主要功能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无毒的水,以免过氧化氢分解形成强氧化活性的自由基对不饱和脂肪酸分子发生氧化作用,进一步产生毒性极强的羟自由基,从而减轻氧自由基损伤,测定其活性可反映机体对抗自由基损伤的能力。本实验用酶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过氧化氢酶活性后表明:实验组经高氧液预处理后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升高,抗氧化能力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组内24 h组CAT活性高于8 h组,实验组抗氧化能力继续得到增强,表明高氧液预处理对大鼠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产生较强的保护作用。结论本实验证明高氧液预处理能减轻大鼠肝内胆管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内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是:调动机体内源性的保护机制,提高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并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的含量,不加重氧自由基介导的再灌注损伤;改善实验动物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快地恢复自主循环并改善循环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紊乱。对临床应用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