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兔耳缘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建立高血糖兔动物模型,建模后研究在一定强度一定时间一定部位的电凝对胆管的普通光镜下的损伤程度和损伤范围,观察高血糖对胆管组织自我修复的病理过程及其与胆管壁电灼点组织中CTGF的表达强度变化是否存在影响及存在什么影响。通过对高血糖状态下兔和正常兔的胆管损伤模型在早期自我修复过程中胆管壁病理学变化观察及CTGF动态表达的测定的比较,为糖尿病胆管损伤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提供相关实验研究资料。方法:建立高血糖模型,将66只新西兰大白兔用随机数字表达分为对照组与建模组,建模组36只,对照组30只,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建模组用兔耳缘静脉注射ALX的方法。以空腹血糖(FBG)≥11. Ommol/L作为成模标准。胆管电灼伤模型的建立,将对照组与建模组按各组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电凝损伤后1d组、3d组、5d组、7d组、14d组,即A、B、C、D、E、a、b、c、d、e十组(建模组为大写字母,对照组为小写字母),每组各6只,普通饲料喂养。高频手术器20W功率电凝1s,取各时间点胆管做HE染色和CTGF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进行给药前后建模组的血糖值比较:雌雄两组给药前后血糖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ALX对糖尿病兔的血糖浓度改变具有显著影响。雌雄两组分别做给药前血糖与给药后血糖值的比较:雌雄两组给药前血糖值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后血糖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ALX对雌兔的血糖影响明显大于对雄兔的影响。胆管壁结构病理学改变,1d组可见电热损伤处胆管壁组织大片气化坏死,气化区管壁结构破坏、并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3d组可见电热损伤部位大量炎性坏死,坏死周围可见炎性肉芽组织及纤维母细胞增生,伴有炎性细胞浸润明显;5d组胆管壁电热损伤改变特征基本同3d组,伴有成纤维组织细胞增生,胆管壁较3d增厚,以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7d组电热损伤胆管上皮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变化,伴有结缔组织增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管壁增厚明显;14d组电热损伤胆管上皮层结构无法辨认,周围全层结缔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可见散在的炎性细胞浸润,管壁明显增厚。对照组的损伤范围平均(4.05±0.38)mm。建模组的损伤范围平均(4.03±0.37)mm。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进行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发现:建模组与对照组对CTGF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12)。Mauchly球形检验统计量W=O.012(p=0.000),故拒绝球形,应用单变量分析时需epsilon校正。进行主体内效应的检验发现:不同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不同时间组与建模组及对照组无交互作用(p>0.05)。进行成对比较后发现:除了5d组和7d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0.055,P=0.055),其余各不同时间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兔耳缘静脉静脉注射四氧嘧啶能有效诱导新西兰大白兔形成1型糖尿病,雌兔比雄兔更适合构建四氧嘧啶诱导的1型糖尿病模型。肝外胆管电灼损伤实际损伤范围远大于肉眼所见。高血糖状态下的肝外胆管的电灼伤的病理修复经历了组织细胞气化坏死—炎性坏死—凝固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管壁纤维性增厚的发展过程组成,进而导致胆管狭窄的发生。较正常血糖而言,高血糖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肝外胆管狭窄的过程,但也增加了发生胆漏的机率。CTGF的表达能较明显的发现在高血糖状态下电热损伤早期胆管修复过程中纤维化增生较正常血糖状态下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