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种利用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手段。自在浙江开始试点,至今已有10多年的时间。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已推行这一制度。那么,这项制度实施后对COD、SO2等减排效果究竟如何?同时,对其他一些尚未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经验考察,以便为这一制度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利用全国的省际面板数据,来分析排污权交易的实施对于污染物的减排效果。论文在全面回顾和梳理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排污权交易的微观机制和传统污染治理政策的影响机理,并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了污染排放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需要,作者将排污权交易和交易对象排放量的交互项引入排污权交易减排效果模型。然后,实证分析了排污权交易对我国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了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政策建议。 实证数据表明,自实施排污权交易政策后,我国的COD、SO2等污染物排放量有了明显的减少,但其他有些污染物的排放水平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究其原因,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污染收费政策都对减排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不过,两个政策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仅对参与交易的污染物产生积极的效果,对未参与交易的污染物反而有负面的效应;而收费政策,对废水减排的作用明显大于对废气的影响。由此说明,在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实践中,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环境政策工具,而是需要多种政策工具的有效组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仅从排污权交易制度来看,则应将更多的污染物纳入排污权的交易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