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大灾难救援过程中,没有哪一个组织能够拥有灾后救援所需的所有资源,有效而可行的途径则是多元主体合作开展救灾服务。社会工作作为灾后救援的重要专业力量之一,跨部门、跨领域合作更是其发挥专业功能的不二法则。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上海市社工实务界、学术界、行政界联手合作,组建“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以协助都江堰开展灾后社区重建服务。这是上海社会工作界第一次作为专业力量参与灾后救援与恢复重建工作,亦是政府(上海民政局)、社会工作非营利组织(社工学术界、实务界)之间的第一次跨部门、跨领域合作。但是,看似顺理成章的合作关系,在现实运作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亦充满诸多的挑战、困境和冲突。 据此,本研究以“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为研究对象,以组织间合作关系的生命周期为线索,将结构面的合作要素、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合作困境等研究要素,以及灾害社会工作研究议题逐一嵌入到合作关系的不同阶段,提炼出本论文的研究架构。通过文献回顾、深度访谈、个案分析、参与观察等方法,本研究发现: (1)在合作关系建立的前期阶段:灾难共同体、专业共同体的情景要素,以及有经验的核心人物所扮演的网络开拓者的角色,组织间的信任关系,以及组织间资源的相互依赖,是“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合作关系得以建立的关键要素。 (2)在合作关系建立与维持阶段:上海民政局与四家社工非营利组织在经费分担、服务输送、决策参与等领域发生着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互动,但“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内部并未形成真正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而是“政府主导下的契约式合作关系”。 (3)在合力传递服务阶段:“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在灾后社会关系重建、受灾居民自助与互助能力提升以及灾后社区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因为是第一次的探索和尝试,服务团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成效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4)在合作关系的终止阶段:随着合作关系的持续推进,人员频繁流动所照成的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因缺乏有效整合而造成的经费运作困境,组织之间角色功能的期待与现实发挥之间的差异,以及组织之间的横纵向的交流欠缺等因素,造成服务团在运作过程中产生诸多的困境。随着服务团最初预定的短期服务时间的到来,“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的正式的合作关系进入终止阶段。 通过分析“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的实际运作情形,本研究建议,在“预防胜于治疗”的现代灾害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组织机构若要在灾后救援过程扮演不可替代的专业角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在专业能力建构层面,探索“价值、知识与技术”三位一体的灾变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二是在合作能力建构层面,一方面在社会工作非营利组织之间建立“常态性社会工作防救灾行动联盟”,另一方面在政府与社会工作非营利组织的互动层面,建立融入灾难管理架构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即,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合作理念、合作模式、合作路径,建构融入灾难管理架构的跨部门合作机制,以期为今后中国灾难救援服务提供宝贵的经验样本和契合于本土实践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