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来华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现实需要,基于欧洲语言系统的立场,为中国语言的学习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这些关于中国语言的介绍与研究性作品,为中国语言在西方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性,对后来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扩展了欧洲人的东方观念,也形成了关于中国最初的印象。对这一时期汉学著作中的汉语知识进行正本清源,一方面通过梳理当时欧洲人的汉语认识,可以就这一专题研究来呈现早期西方汉学史上的汉语研究历史动态·,另一方面,通过汉学家笔下的中国语言研究成果,将为中西语言的接触与碰撞提供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凸显出汉学著作中关于中国语言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史学价值。1667年,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依靠多位来华传教士提供的资料,在欧洲出版了《中国图说》(China Illustrata)拉丁文版一书,作为一部汇编性著作,书中关于中国语言的介绍与研究,乃是汉语在欧洲传播的一次重要亮相,也是西方汉学史上中国语言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阶段性成果与变迁进程。本文首先将梳理清楚目前学术界在《中国图说》中国语言研究上的主要成果,然后以著作中中国语言的内容为研究对象,拟采取历史学、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本书的汉语知识源流进行梳理与考释;同时将对景教碑文的拉丁字母注音系统做一定整理与说明,还将辅以比较文学、跨文化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视角来凸显本书的学术价值,进而为本文作初探性总结。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将通过呈现17世纪欧洲语言观念的变迁,来认识大时代背景下基歇尔的中国语言观念。第二章是对《中国图说》中国文字观的呈现,通过梳理本书中的汉字内容,从16、17世纪欧洲汉字出版史的角度重新界定本书的学术贡献,还将追溯《中国图说》的中国文字知识来源,并对著作中16种中国古文字的来源《万宝全书》的版本进行考订及相关说明。第三章是关于《中国图说》的词典与语音研究,主要介绍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碑文及其拉丁字母注音、释义与意译,以及1670年法文版的《法汉词典》,从16、17世纪的汉欧-欧汉双语词典史对这两部词典的语言学价值进行历史定位,还将对景教碑文的参与者郑安德做相关说明,此外,笔者将整理出景教碑文的汉字-拉丁字母注音方案。第四章为本文的初探性总结。本文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汉字-拉丁字母注音方案置于早期汉语拼音史中,并加以分析与研究,同时整理出一部《卜弥格-郑安德大秦景教碑文字典》,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此外,从16、17世纪的欧洲汉字出版史、汉欧-欧汉双语词典史两个角度对《中国图说》的语言学价值进行历史定位,希望引起学术界对本书的重新重视,同时对早期西方汉学史的梳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