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媒与农民现代化实证研究——以湖南两村村民为例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8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而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首先也应该努力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农民的现代化与农村的和谐,都有赖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进步与现代人格的培养。电视传媒作为现代社会受众群体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大众媒体,无疑扮演着帮助农民实现现代化的工具性角色。因而,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探讨电视传媒对农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传统的理论研究不同,本文试从传媒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在运用人的现代化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符号互动论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等多重理论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南两个村庄村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情况进行充分的实证研究,以此探讨电视传媒是如何促进农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的,并分析电视传媒促进农民现代化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两村143位居民的实地调查以及SPSS数据统计研究发现:(1)电视传媒对农民生产方式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和精神面貌现代化的实现都存在一定影响,在电视的影响下农民通过一定的互动与内化而培养起一系列复杂的个人现代性特征。(2)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更有利于农民现代化的实现。由于数字电视可接收到的频道数量与节目种类更多,农民因此获得的现代性分值也要更高。(3)农民的现代性程度与接触电视时间并不存在直接相关,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可能是由年龄和文化程度引起的,但不受性别、职业和家庭收入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寻一条以电视传媒为先导、以其他社会因素综合推进农民现代化良性发展的路径,以此帮助广大中国农民更好地提高现代化水平。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社会学视角,以全球性现代化理论和建构性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支撑点,从转型加速期中国城市回族社区居民对社区现代化变迁的态度入手,以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为主、文献法
本文借助对南京市建邺区新型社区中心建设与管理专项研究的契机,探讨依托新型社区中心、创新城市社区工作的可能途径。文章第一部分对研究的缘起、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方法作了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施行后,我国的家庭结构中以独生子女家庭最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风险因素亦频繁出现。正是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基数庞大和风险因素频增,我国出现了一个数量庞
退休政策作为一项重要而基本的公共政策,它关系到劳动者的工作年限以及劳动者养老金的收支情况等诸多方面,实施合理的退休政策对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现行的退休政策
我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急剧的社会结构转型,逐步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伴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本研究立足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北京东郊发生巨大变迁的宏观背景,以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的一个汉族农村社区为调查点,从历史风貌和经济变迁、社会结构等几个方面对该社区农民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