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TGF-β3与牙髓干细胞(DPSCs)联合Bio-oss骨粉在兔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1)从新西兰幼兔前牙及磨牙牙髓组织中分离DPSCs进行体外培养(2)将24只实验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1;对照组2;实验组共四组,每组6只。在四组动物下颌无牙区牙槽骨人工制备10*4*4mm骨缺损区,空白组骨缺损区填入0.25g粗颗粒Bio-oss+PBS20μL,对照组1中填入0.25g粗颗粒Bio-oss+250ng/μL TGF-β3 20μL;对照组2填入0.25g粗颗粒Bio-oss+培养好的1×108/L的DPSCs 20μL;实验组填入0.25g粗颗粒Bio-oss+250ng/μLTGF-β3 20μL+培养好的1×108/L的DPSCs20μL。术后第6周分别处死动物,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钙素(OC)、骨涎蛋白(BSP)、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的表达。结果(1)原代培养的幼兔牙髓细胞少数纺锤形或多角形,多呈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光镜下传代培养的细胞形态特点与原代培养无明显差异;(2)HE染色:术后6周,空白组未见明显骨小梁生成;对照1组可见少量毛细血管,可见少量骨小梁;对照2组可见骨缺损区周围有少量成骨细胞和少量毛细血管,可见少量新生骨板;实验组骨缺损区可见大量毛细血管和大量成骨细胞,新生骨板量明显增加;(3)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组BSP表达较空白组(0.192±0.030)、对照1组(0.215±0.026)及对照2组(0.231±0.052)较高(P<0.05);实验组OC表达较空白组(0.243±0.037)、对照1组(0.272±0.058)及对照2组(0.275±0.046)较高(P<0.05);实验组COL-Ⅰ表达较空白组(0.135±0.026)、对照1组(0.151±0.033)及对照2组(0.176±0.028)较高(P<0.05);说明实验组新生骨组织数量、质量、成骨情况优于其他组。结论(1)DPSCs增殖能力强,具有稳定的生物活性,可适应长期大量培养的需要。(2)外源性TGF-β3与牙髓干细胞可有效地促进颌骨缺损的修复,为后期的临床实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