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一株黄花蒿内生放线菌A5为研究对象,在转速150rpm,温度28℃的摇床中振荡培养5天后,发酵液用乙酸乙酯萃取。主要对乙酸乙酯相的活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同时对原发酵液的稳定性和水溶性活性成分也进行了初步的分离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硅胶柱层析、反相液相色谱、凝胶色谱等分离方法从放线菌A5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采用MS、1H NMR、13C NMR、COSY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得到的四个化合物分别是6-benzyl-3-isopropylpyrazin-2(1H)-one(Ⅰ),N-(4-hydroxyphenethyl)acetamide(Ⅱ),3-(4-hydroxyphenyl)-2-((2-oxotetrahydro-2H-pyran-3-yl)oxy) propanoic acid (Ⅲ)和尿嘧啶(Ⅳ)。其中Ⅲ的波谱数据为首次报道。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Ⅰ、Ⅱ和Ⅲ0.1mg/mL的溶液对海虾的校正死亡率依次是43.2%,38.3%,43.2%,表明三个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2)以猕猴桃溃疡菌为靶标菌,通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后,发现活性物质集中在水相,有机相中没有活性,表明该活性物质属于大极性化合物。发酵液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紫外照射不同时间处理后,活性基本不变,表明发酵液中水溶性活性成分对高温、pH、紫外线稳定性好。(3)捷克八溶剂系统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该发酵液中主要抑菌活性物质为水溶性抗生素。利用大孔树脂、732阳离子交换树脂、硅胶层析、凝胶层析等分离手段得到的活性成分A,其为无色针状结晶,易溶于甲醇和水。在样品浓度为3mg/mL时,用打孔法测定其对猕猴桃溃疡菌的抑菌圈是1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