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莱菲耶(al-Salafiyyah)或者赛莱菲耶思潮(Salafism)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纪反对以理性解读《古兰经》的“圣训派”。到了9世纪,著名教法学家伊本·罕百里批判穆尔太齐赖派的“《古兰经》被造说”,由此而形成了最初赛莱菲耶基本的教义思想。13世纪,随着阿巴斯王朝首都巴格达的沦陷,一些学者将之归因子伊斯兰教内部,赛莱菲耶思想又被伊本·泰米叶拾起并发扬光大,其学生伊本·盖伊姆继续传承。18世纪,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西方文明的崛起,赛莱菲耶思潮通过穆罕默德·本·阿布杜·瓦哈布所领导的穆斯林内部的改良运动的形式——瓦哈比教派运动再次出现,并由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延续至今。与此同时,伴随着20世纪初穆斯林世界复兴运动的产生,赛莱菲耶思潮在世界各地通过不同的形式不断出现。
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因受阿拉伯半岛瓦哈比教派运动影响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我国西北临夏地区,经由临夏著名阿訇马得宝和马正卿始传,50年代开始发展并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先后经历了“白派”、“三抬”和“赛莱菲耶”三个阶段,时至今日,信众已遍及甘、宁、青、新、滇、豫以及沿海等地。笔者刻意选取了大城市—西安、小城镇—沙甸和农村—大营三种典型穆斯林聚居形态的赛莱菲耶作为考察对象,分别从其产生的途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的多样性以及教义及思想特点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和总结。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总体上提出本文要论述的主旨,并介绍选题的缘起和意义,文献回顾以及论文基本结构的介绍,为文本的进一步展开做好准备;第一章主要对文本论述的主题——赛莱菲耶的概念解释、发展历史及其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背景和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的思想、教义、发展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交代;第二章以云南的两个个案为线索,总结出了赛莱菲耶“自发”和“渐进”两条产生途径;第三章以西安个案为线索,讨论了赛莱菲耶在西安从形成到分化,再到彻底分裂的发展过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文章的第四章,笔者对中国赛莱菲耶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之后对于中国赛莱菲耶内部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反思;文章的最后部分通过对于赛莱菲耶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的规律性的概括,得出结论。
通过文本研究以及实际的田野调查,笔者认为,在当前语境下,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作为一个独立的教派,其产生、发展过程和现状虽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不是没有规律可循。赛莱菲耶从中国产生之初就开始寻求主动适应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努力。一方面,赛莱菲耶通过其区别于其他教派传统的教义、教法和礼仪礼俗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以彰显其优越性,进而整合信仰,增强认同;另一方面,通过初期与其他教派之间的互动,赛莱菲耶内部发展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这种情况的产生既是赛莱菲耶内部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主动寻求适应当地穆斯林社会的尝试。可以说,中国伊斯兰教赛莱菲耶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踏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作为全球性的赛莱菲耶复兴运动在中国穆斯林社会的产物,其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必须通过主动适应中国社会来实现,而这一点,早已通过一千多年的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得到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