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枕棺之作”,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在1998年,这部小说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白鹿原》是一部立体丰满的作品,有着民俗文化、思想内涵、社会历史、风土人情等等方面丰厚的内蕴,还有谋篇布局、叙事艺术和语言运用等等方面成熟的艺术技巧,其思想容量之大和艺术水平之高使得该作品很是值得评论和研究。从小说《白鹿原》1993年出版以来,对作家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不在少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法文化研究、社会民俗研究、跨媒介比较研究以及对小说主题内涵的评价等方面,这对《白鹿原》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总的来说,从《白鹿原》的语言角度入手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对其中方言词的专门研究就更少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凝结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内蕴,并且也能够反映该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本文梳理了学术界有关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的专著、期刊和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以《白鹿原》小说中的关中方言词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作者陈忠实先生与关中方言、《白鹿原》与关中方言之间的深层关系出发,对《白鹿原》的关中方言词及其背后的文化内蕴进行考察。首先,论文考察作者陈忠实先生与关中方言之间的关系。关中方言历史悠久,对于探索关中地区的人文历史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陈忠实先生将规范的白话叙述语言和关中方言完美结合在一起,采用讲述式叙述方式,不仅在人物语言中使用了方言,还将方言渗透进小说的叙述语言中。其次,论述《白鹿原》中关中方言词体现的关中地域文化特征。作为陕西作家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陈忠实的作品无疑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他擅于运用关中地区民间生活的词语来展示关中人民原生态的生产生活和民俗风情,使得小说的语言体现出深厚的关中地域文化内蕴。本章将《白鹿原》中涉及的关中方言词先按词性归类,再按功能细化,揭示小说中方言词独特的表现力。再次,论述小说《白鹿原》中关中方言词体现的古朴的历史文化特征。关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追溯关中方言的历史渊源,现代关中方言中也有不少古代的用法的留存。小说《白鹿原》中许多方言词看似粗鄙,实则多数都出自古代经典,它们都是留存于现代关中人口语中的古汉语活化石。在这些词汇中,一些词语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古词汇,在关中方言中和现代汉语共同语中这些词汇所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还有一些词语由于特殊原因在关中方言的语义系统中具有独特的衍变轨迹,产生了与现代汉语共同语不同的语义。本论题结合语言实例分析梳理和归纳了《白鹿原》中的大量关中方言词,挖掘《白鹿原》方言词的特点及其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力图能对《白鹿原》的语言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以后研究小说语言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