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的影像学特点,为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间的100例复发性鼻咽癌患者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行CT/MRI检查的影像学资料。根据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的影像表现确定其复发的位置及侵犯的周围结构,分析鼻咽癌局部复发和侵犯特点,并对咽旁间隙侵犯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复发患者进行临床分期。结果:本组100例患者,鼻咽癌复发位于鼻咽原发灶95例(95.0%),周围组织结构受侵犯情况如下:颅底骨质77例(77.0%),咽旁间隙73例(73.0%),翼腭窝37例(37.0%),海绵窦32例(32.0%),颞下窝28例(28.0%),后鼻腔28例(28.0%),口咽27例(27.0%),翼内肌22例(22.0%),蝶窦21例(21.0%),翼外肌15例(15.0%),筛窦14例(14.0%),颈内动脉10例(10.0%),颅脑8例(8.0%)。47例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复发,其中Ⅱ区淋巴结复发的例数最多,随后依次为Ⅲ区、Ⅳ区、Ⅴ区、Ⅰ区,大多数淋巴结出现包膜外侵润。咽旁间隙侵犯与性别、年龄、颈部淋巴结复发无相关性,与颅底骨质破坏有显著相关性(P=0.002)。复发性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分期以中晚期居多。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主要位于鼻咽原发灶,颅底骨质、咽旁间隙、海绵窦、翼腭窝、颞下窝等是主要的受侵犯结构;颈部淋巴结复发规律与放疗前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相似,大部分复发的淋巴结位于Ⅱ区;咽旁间隙侵犯与颅底骨质破坏有明显相关性;绝大多数复发性鼻咽癌患者属于中晚期;影像学表现能为局部复发性鼻咽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