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作者通过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连续两周年的四季采样分析,采样站位分布于象山港的大部分海域。本文运用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了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的组成,采用ABC曲线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5对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MDS标序,研究了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利用Brey经验公式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并结合物种优势度计算方法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组成。本文还运用较大的空间尺度和以食性为基础的功能群研究方法,研究了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及其多样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本次调查共获得象山港海域大型底栖动物119种,其中软体动物48种、甲壳类32种、鱼类12种、环节动物多毛类11种和棘皮动物8种,其它还包括一些腔肠动物、线虫动物等。群落中优势种较为集中,且优势度指数较高。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支港流域年均栖息密度、生物量明显高于主港流域。国华宁海电厂和象山乌沙山电厂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全港的平均值。在季节周期变化上,电厂站位的变化差异低于大面站位,显示出电厂温排水作用削弱了四季的季节差异。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平均值为16.70g/(m2.a),平均P/B值为0.60。以站位和周年为因子对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站位之间4种指数的差异皆高度显著(P<0.01),周年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从群落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看,就象山港海域而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减少,已不能维持原有的水平,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无法维护象山港生态系统的的稳定。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13个大面采样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大致可分为3组。根据所调查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资料做的ABC曲线分析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扰动,逐渐由一种或几种个体较小的种类占优势。运用较大的空间尺度和以食性为基础的功能群研究方法,研究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及其多样性。根据食性类型将底栖动物划分为浮游生物食者(Pl)、植食者(Ph)、肉食者(C)、杂食者(O)和碎屑食者(D) 5个功能群。对不同功能群连续两周年年种类数量、年栖息密度和年生物量数据进行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显示:不同功能群之间的差异皆高度显著(P<0.01),周年之间的差异皆不显著(P>0.05)。证实了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结构是海域生境梯度及环境因子变化的综合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