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地理界线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niu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行政上的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利用东北地区110个气象点1951~200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克里格插值等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对东北地区气候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指出了其变化的趋势及对生态地理区域界线的影响.通过对东北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统计资料所建立起来的时间序列研究表明,近50年来年均温正以0.6 ℃/10a速率上升,且春温上升速率最快,为0.69℃/10a,冬季升温为0.61℃/10a.从建立起来的50年的降水时间序列可以得出,50年来东北的降水表现为"稳中有降",以0.27mm/a的速率递减,其中只有春季降水略有增加,夏秋冬三季降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小波分析得出的结果为:年均温存在大约15a左右的振动周期,而在15a左右的周期中还包含着更短的2~4a左右的周期,并具有很好的自相似结构.而降水序列存在着40年左右的长周期变化,在40年左右的长周期变化中还包含着5a左右的振动周期,在5a左右的振动周期中还有2~3a左右的振动周期.从空间上看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普遍增温,且增温趋势为平原高于山地、农区高于牧区.从季节上看冬季增温的范围最大、幅度也最大,春季次之.东北地区的气温变化特点,可谓是"冬暖夏凉".而i同期降水在一些地区却有一定程度地增加,其中中部平原区降水增加最为显著,20年来降水增加了近30mm.从季节角度上看,夏季降水的增加对全年降水增加贡献最大.以桑斯威特的热量分类和干湿分类指标作为生态地理分区的依据,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生态地理界线的影响.发现,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两条重要的热量界线,即暖温带与温带界线、温带与寒温带界线,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北移.而干湿界线的变化却不如热量界线变化明显,80年代以前和80年代以后的湿润和半湿润的界线表现为南段东退北段西移.
其他文献
该文拟以广州为例,探讨经济转轨期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作用.在搜集大量资料和对相关单位进行访谈的基础上,该文主要从国有企业改革本身即是对城市经济体
该文以佛山市南海区及其盐步为实例,在GIS技术和数学模型方法支持下,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探寻时空变化背后的驱动机制,预测未来土地
本文以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产业地理学、区位论等学科的有关理论为指导,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区位选择问题。论文以中国东北区作为研究对象,运
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一大产业,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和发展的趋向.1980年后中国旅游专家开始关注生态旅游,通过研究,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由此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尤其引起普遍关注.在目前研究的各种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由城市化过程导致的
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跨国公司大量涌入是国.由于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条件优越,因此相比其他区域,跨国公司投资机构最集中,但
跨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旅游的发展趋势。跨文化的主客交往逐渐增多。跨文化旅游在给旅游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文化的差异给主客交往带来不便甚至障碍。
以短句起笔,有力精要;开篇点题,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铺陈心绪,言简意赅。比喻生动,反问有力。  色彩的搭配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比喻生动,联想丰富。  插叙生动,内容充实。回忆的镜头如定格的畫面,唯美,令人陶醉。  有所感悟,凸显主旨。整句的使用富有音韵美。  换用第二人称,直接对话,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拟人化的描写升华了情感。再次扣题,使行文达到高潮。  首尾呼应,华美收篇。  一笔,一墨,
期刊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形成三股不同大小的入境、出境、国内旅游流,就入境游客数量排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国,其在我国外汇收入中的比重也逐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