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行政上的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利用东北地区110个气象点1951~200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克里格插值等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对东北地区气候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指出了其变化的趋势及对生态地理区域界线的影响.通过对东北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统计资料所建立起来的时间序列研究表明,近50年来年均温正以0.6 ℃/10a速率上升,且春温上升速率最快,为0.69℃/10a,冬季升温为0.61℃/10a.从建立起来的50年的降水时间序列可以得出,50年来东北的降水表现为"稳中有降",以0.27mm/a的速率递减,其中只有春季降水略有增加,夏秋冬三季降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小波分析得出的结果为:年均温存在大约15a左右的振动周期,而在15a左右的周期中还包含着更短的2~4a左右的周期,并具有很好的自相似结构.而降水序列存在着40年左右的长周期变化,在40年左右的长周期变化中还包含着5a左右的振动周期,在5a左右的振动周期中还有2~3a左右的振动周期.从空间上看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普遍增温,且增温趋势为平原高于山地、农区高于牧区.从季节上看冬季增温的范围最大、幅度也最大,春季次之.东北地区的气温变化特点,可谓是"冬暖夏凉".而i同期降水在一些地区却有一定程度地增加,其中中部平原区降水增加最为显著,20年来降水增加了近30mm.从季节角度上看,夏季降水的增加对全年降水增加贡献最大.以桑斯威特的热量分类和干湿分类指标作为生态地理分区的依据,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生态地理界线的影响.发现,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两条重要的热量界线,即暖温带与温带界线、温带与寒温带界线,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北移.而干湿界线的变化却不如热量界线变化明显,80年代以前和80年代以后的湿润和半湿润的界线表现为南段东退北段西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