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备受社会各界重点关注,而心理健康测评则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自2016年教育部指导研制并推广使用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以来,各高校积累了大量线上测评数据,但测评结果多用于筛查大学生严重心理问题或描述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态。受限于传统研究方法和数据孤岛现象,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未被深入挖掘研究,能够深入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的研究更为鲜见。
本研究采用的心理网络分析方法,该方法是近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分析法。研究者们借助图论模型思想,将心理变量作为节点,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具象为节点之间的连线,连线一般以变量之间偏相关系数为依据,相关越高的心理变量之间的连线越粗、颜色越深。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方式,心理网络分析能够清晰地呈现出研究者所希望探究的心理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网络图。
将该方法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测评数据,可以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构建出清晰直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结构,为深入探究各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还能进一步挖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核心变量。这对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具有实践指导的意义,同时也为未来高校心理测评数据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使用西南某综合211大学近三年新生心理测评平行面板数据共22000余条数据,以及2018年入学学生中的721名学生其在一学年后的再测数据。通过两个研究,探究其中对网络结构影响最大的核心心理症状,以及心理健康网络结构的变化趋势特征。研究一:分别构建近三年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网络结构,验证心理网络结构有效性,并比较分析各年度心理健康网络结构的差异,找出在心理健康网络中与其他心理症状联系最多、联系最强的核心症状;研究二:构建2018级大学生入学时与一学年后的心理健康网络,检验网络结构构建的有效性以及抽样有效性,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核心症状以及心理健康网络一学年的纵向结构变化差异。
本研究采用R语言使用RStudio软件进行心理网络分析,得出下述结论:
(1)从心理健康测评得分来看,近三年入学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大,一学年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后测各维度得分均增加且增加趋势类似;从大学生心理网络结构构建结果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整体稳定可靠,仅部分心理变量之间的连接强度有所差异。
(2)入学时,对心理健康网络影响最大的五个核心症状是:自卑、抑郁、焦虑、偏执、敏感。其中自卑与抑郁的关联最强,其次是敏感;焦虑则与躯体化、强迫症状关联较大与抑郁关联较小;偏执症状较强的同学,可能出现高敌对攻击和人际困扰,还可能还伴有自杀意图;敏感与多种心理症状都有较强的关联。
(3)入学一学年后,自卑、抑郁、焦虑、偏执仍是对整体心理网络结构影响较大的核心变量,但自伤和冲动对其他心理症状的影响超过敏感,与自杀意图关联增加,需着重关注。
这些研究结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变量之间的关联强度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但整体心理网络结构较为稳定。这一稳定的心理结构特点,有利于高校构建常态化心理育人的方针政策。针对整体大学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多针对其五个核心心理变量进行预防教育。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多关注学生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容易忽视自卑、偏执、敏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学年后,外化心理问题——自伤、冲动行为对整体心理健康网络结构的影响增大,未来需要注重对这些心理症状的预防教育。此外,新生入学心理测评已经成为常态工作,但较少有高校会进行连续的心理普查,根据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入学时间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部分心理变量之间的关联强度也会变化。针对这一特点,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开展全面连续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探究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不同年级提供更加精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本研究采用的心理网络分析方法,该方法是近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分析法。研究者们借助图论模型思想,将心理变量作为节点,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具象为节点之间的连线,连线一般以变量之间偏相关系数为依据,相关越高的心理变量之间的连线越粗、颜色越深。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方式,心理网络分析能够清晰地呈现出研究者所希望探究的心理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网络图。
将该方法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测评数据,可以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构建出清晰直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结构,为深入探究各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还能进一步挖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核心变量。这对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具有实践指导的意义,同时也为未来高校心理测评数据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使用西南某综合211大学近三年新生心理测评平行面板数据共22000余条数据,以及2018年入学学生中的721名学生其在一学年后的再测数据。通过两个研究,探究其中对网络结构影响最大的核心心理症状,以及心理健康网络结构的变化趋势特征。研究一:分别构建近三年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网络结构,验证心理网络结构有效性,并比较分析各年度心理健康网络结构的差异,找出在心理健康网络中与其他心理症状联系最多、联系最强的核心症状;研究二:构建2018级大学生入学时与一学年后的心理健康网络,检验网络结构构建的有效性以及抽样有效性,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核心症状以及心理健康网络一学年的纵向结构变化差异。
本研究采用R语言使用RStudio软件进行心理网络分析,得出下述结论:
(1)从心理健康测评得分来看,近三年入学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大,一学年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后测各维度得分均增加且增加趋势类似;从大学生心理网络结构构建结果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整体稳定可靠,仅部分心理变量之间的连接强度有所差异。
(2)入学时,对心理健康网络影响最大的五个核心症状是:自卑、抑郁、焦虑、偏执、敏感。其中自卑与抑郁的关联最强,其次是敏感;焦虑则与躯体化、强迫症状关联较大与抑郁关联较小;偏执症状较强的同学,可能出现高敌对攻击和人际困扰,还可能还伴有自杀意图;敏感与多种心理症状都有较强的关联。
(3)入学一学年后,自卑、抑郁、焦虑、偏执仍是对整体心理网络结构影响较大的核心变量,但自伤和冲动对其他心理症状的影响超过敏感,与自杀意图关联增加,需着重关注。
这些研究结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变量之间的关联强度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但整体心理网络结构较为稳定。这一稳定的心理结构特点,有利于高校构建常态化心理育人的方针政策。针对整体大学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多针对其五个核心心理变量进行预防教育。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多关注学生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容易忽视自卑、偏执、敏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学年后,外化心理问题——自伤、冲动行为对整体心理健康网络结构的影响增大,未来需要注重对这些心理症状的预防教育。此外,新生入学心理测评已经成为常态工作,但较少有高校会进行连续的心理普查,根据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入学时间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部分心理变量之间的关联强度也会变化。针对这一特点,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开展全面连续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探究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不同年级提供更加精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