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乡年鉴》因“土地伦理”思想而闻名。利奥波德通过土地伦理提出人与自然共处土地共同体,他将伦理意识向土地扩展,并以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为标准判断人类行为的正误。利奥波德通过将“美丽”纳入伦理规范中,表达了与土地伦理相融合的土地审美思想,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学界对《沙乡年鉴》的研究集中于土地伦理的产生过程和思想基础,贝尔德·考利科特等人指出了利奥波德土地审美对如画美学的突破,却并未深入思考土地伦理与土地审美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通过分析《沙乡年鉴》中的沙乡自然景观描写与利奥波德在美国各地的考察旅行笔记指出,利奥波德在批判吉福特·平肖功利主义环境保护的语境中提出土地伦理,揭示土地的内在价值,尤其是审美价值,使土地的生态健康成为土地伦理和土地审美的标尺,使自然体验成为实现二者的途径。本文重在讨论土地伦理和土地美学的相互关系。第一章探讨《土地伦理》《像山一样思考》《伽维兰之歌》等篇目,认为利奥波德在对美国功利主义环境保护的批判与重构中,表达了土地伦理思想,说明只保护对人类有用的物种是一种短视。利奥波德借助“食物链”、“共同体”等生态学模型呈现土地共同体的内在价值,提出土地管理、土地使用要以土地整体健康为标准。第二章分析《保护主义美学》《绿色的牧场》《沼泽地的挽歌》等篇目中利奥波德在批判美国环境保护政策的语境中提出的土地美学观。利奥波德指出美国自然保护政策在如画美学的影响下将荒野改造为“如画的商品”。而他的土地审美一方面继承了如画美学的主观性与个体性,另一方面以多感官体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揭示非风景之地的客观审美价值,预示了考利科特、卡尔松等人提出的以科学知识指导自然审美的环境审美观。第三章聚焦《荒野》《斧在手中》《红灯笼》等篇目中土地美学与土地伦理的融合。美国保护主义运动的问题在于其对自然工具价值的重视与其试图保护自然美的目的不相吻合。利奥波德的土地美学和土地伦理都以自然科学为指导,以土地的生态健康为标准,实现了自然审美与伦理责任的融合。此外,二者还融合于利奥波德的自然体验中,体现在他感知到自然内在美之后的情感变化和行为转变中,实现了罗尔斯顿提出的“审美向责任过渡”的思想。《沙乡年鉴》是利奥波德对环境保护的深入思考。在功利主义自然保护的语境中探究土地伦理与土地美学,有助于为之赋予更强的现实意义。利奥波德并非要放弃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管理,而是试图以生态认知提升人类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尤其是对自然审美价值的感知能力,以此鼓励人们以土地共同体的健康为标准进行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