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5岁女孩占海特利用微博争取异地中高考权事件为经验材料,讨论新浪微博1是如何通过“可见性”构建公共空间的。区别于现有研究中大多以传统媒介理论观照新媒体的路径,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契合新媒介特性的“可见性”理论为视角,尊重新媒介自身的逻辑来研究微博与公共空间关系。 本文发现,一方面,微博延伸和加强了传统媒介在公共领域中的部分经典功能,如提供信息、提高公民意识、鼓励展示和行动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微博呈现出新媒介自身的特点:首先,微博为个体绕开作为中介的大众媒介、直接作为主体重返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并以“可见性”开启了“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公共性,即人们可以从公共生活中获得自身的存在感。第二,区别于主流话语空间的整齐划一,微博直接呈现了多重叙事的差异和断裂,尽管无法凝结“共识”,但却给真正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基础,改变了中国人公共参与的方式。第三,微博重构了我们对传播、媒介的理解,一些受传统媒体框架影响的议题,例如“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区分,被微博打破了。但仍需要警示的是,微博控制可见性的权力常被忽略,不仅如此,微博上能否可见是以特定的数据处理方式为基础,而这些数据处理方式又直接指向某种对人们交往、互动的假设和价值判断,使人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规训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