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经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或T管造影图像与ERCP或T管造影后多层螺旋CT扫描联合多模式重建图像(主要包括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进行比较,统计两种检查方法对胆道梗阻性疾病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评价ERCP或T管造影后多层螺旋CT扫描联合多模式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期间于大连市中心医院行ERCP或T管造影患者67例,本组男性42例,女性25例,年龄46-91岁,平均年龄为(68.3)岁,其中行ERCP32例,T管35例。该组患者完成术前准备后,向胆管内注入25%泛影葡胺40ml,由两名诊断医生在透视下仔细观察注药的全过程,多角度观察后摄片(均由philips omni DIAGNOST胃肠X线机进行),摄片后随即阅片并采用日立(HITACHI)ECLOS 16排螺旋CT行上腹部扫描,扫描参数:管球电压120KV,电流200mA,重建层厚4mm,螺距0.65×16,间距3mm。患者仰卧,扫描时屏气10-20S,范围从隔下2cm至第2腰椎体下缘,包括整个肝胆系统,十二指肠壶腹及胰头部。随后将其0.625mm薄层扫描轴位源像传到AW.44工作站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该组中全部ERCP患者、部分T管造影患者获得病变病理结果。利用CT多模式重建技术对已行T管造影或ERCP术的患者经CT扫描后行MPR、CPR及MIP,并与X线造影图像(主要包括ERCP和T管)进行对比。对于胆管内阳性结石及气泡影的定性诊断,通过CT即可明确诊断,但对于除阳性结石及气泡影外负性阴影的定性诊断则以手术或病理作为最后诊断对照的金标准。统计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处理,两种诊断方法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在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位诊断方面,X线造影成像与造影后CT扫描联合MPR、CPR、MIP诊断准确率达100%,两者无明显差别。2.本组病例中X线造影定性准确率为62.7%,CT联合多模式重建定性准确率为85.1%。其中X线造影对于胆系结石的定性准确率为72.4%,CT联合多模式重建对于胆系结石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9.3%;X线造影对于胆道炎性狭窄的定性准确率为77.8%,CT联合多模式重建对于胆道炎性狭窄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100%;X线造影对于胆道恶性占位的定性准确率为60.8%,CT联合多模式重建对于胆道恶性占位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2.6%。3.对于胆道系统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造影后CT扫描联合MPR、CPR、MIP明显高于X线造影图像,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RCP或T管造影术后CT扫描联合多模式重建技术便捷、无创、临床方便可行,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2.ERCP或T管造影术后CT扫描联合后处理重建技术能清楚显示胆道立体解剖结构,辨别胆道内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胆道梗阻性疾病通过X线造影未能明确的病变,采用X线造影术后CT扫描联合后处理重建技术能提高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3.ERCP或T管造影术后CT扫描联合重建除了能提供整个胆道系统的信息,还能提供胆道系统之外的信息,对胆道梗阻性疾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诊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