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单染色体微分离及其AFLP分子标记构建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uan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琯溪蜜柚单染色体进行大量分离,然后使用LA-PCR、AFLP技术对其进行染色体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类,为建立直接的、操作性强的分子标记体系打下基础。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单染色体显微分离本实验采用琯溪蜜柚100 d幼果作为材料,进行单染色体微分离。在制片过程中发现,不同的酶解时间对解离的效果差异较大,用2%纤维素酶与0.5%果胶酶的混合液处理40 min~1 h均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效果,背景比较干净,各染色体充分分散。在后低渗处理之后进行20-30 min冰水处理,制片效果好。以制备的微细玻璃针为微分离工具,利用粘取法在水相中对琯溪蜜柚染色体进行了大量的随机分离,得到32条单染色体。2基因组DNA提取及单染色体的体外扩增1)运用改进的方法,提取的DNA质量较好,纯度较高,无RNA和蛋白质的污染。经Sau3A I酶切,其产物为0.3~2 kb范围内均匀的连续带。2)对微分离得到的32条单染色体进行二轮LA-PCR扩增,结果显示:不同单染色体扩增产物所表现的DNA带分布不相同,有分布范围约在0.6~2 kb连续的DNA带,也有分布范围比较窄。3单染色体AFLP体系的建立与分析本实验共筛选20对引物组合,有9对引物组合PCR结果较好,其中5对引物组合A/D、H/L、X/S、C/G和B/N效果明显,PCR产物条带清晰可辩,在多次重复的情况下,实验结果稳定不变。因此,最终以这5对引物组合对32条单染色体进行AFLP扩增。通过改组AFLP扩增程序,发现Touchdown PCR程序部分采用连续进行四次Touchdown PCR,然后再进行低退火温度PCR,扩增结果最佳。分别使用筛选后的5对引物组合对32条单染色体进行扩增,所表现的结果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多态性;对第一小组中的8条单染色体还使用7个单引物进行扩增。通过综合分析,最后将32条单染色体归为21类,而不是9类。推测的原因可能是:1)在微分离过程中,单染色体难免会丢失部分的区段。一些相同条带没有扩增出来,因此不可能将他们分为同一类;2)微分离单染色体存在染色体结构变异现象,经过扩增之后产生不同条带,增加了染色体鉴定、分类难度;3)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局限性导致分类出现误差。
其他文献
桃离体再生困难。本试验主要研究了毛桃玻璃化试管苗恢复、叶柄再生、愈伤组织的增殖及再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毛桃试管苗玻璃化的恢复试验中,将继代培养基中琼脂浓度由
Binary Cu-based chalcogenide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have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due to their outstanding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fascinating phas
The electronic structural, effective masses of carrier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pure and La-doped Cd2SnO4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first-principles method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当代大学新生,入校后往往存在强烈的失落感、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不适应等现象.新形势下的大学新生班主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引
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分析了当前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成因,从强化认识、加强培训、保证时间、完善机制等诸方面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高职院校中班委会既是班级学生的领导核心,又是班级开展各项具体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团干部队伍,既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以点带面做
An analytical variational method for the ground state of the biased quantum Rabi model in the ultra-strong coupling regime is presented.This analytical variatio
工人报纸要面向职工、服务职工,是最近几年各地工人报纸在探讨自身特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识。其思路与成效总起来说是对路与可行的。但是,“职工”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在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问题的一套体系。在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和培养过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