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血管病逐步成为危害全球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该病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三高的特点著称,给社会和家庭以及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药物疗法是缺血性脑损伤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疗效不稳定且长期用药有毒副作用,依从性较差。中医针灸疗法目前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在脑血管病科学研究领域应用较普遍,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也被采纳予以改善脑缺血引起的急性损失那个,可以使中枢系统神经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在脑缺血早期,其能量代谢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前期探讨早期针刺治疗对脑缺血局部葡萄糖代谢改善情况,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方法:普通级大鼠8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克~220克,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针刺2h组和针刺24h组,每组各20只。模型制备以开颅法电凝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制作急性脑缺血模型。针刺治疗取“百会”、“人中”穴针刺,采用泻法,针刺行针捻转频率120次/min,每隔5min行针一次,每次行针1min,总共针刺治疗30min。穴位2h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即开始针刺治疗,在24h后再次针刺治疗,一共治疗两;穴位24h组在模型制备后24小时针刺一次。针刺治疗结束后,大鼠予以神经功能评分,并取材行TTC染色法观察缺血区域梗死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脑组织GLUT1和GLUT3蛋白表达,对上述结果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结果:1.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指数较高,TTC染色结果显示左侧大脑半球肿胀,梗死体积明显大于对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缺血脑组织区域GLUT1和GLUT3免疫阳性物较多,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2.与模型组相比,针刺2h组和针刺24h组均能有效改善脑缺血状况,降低神经功能评分指数,减少TTC染色后的梗死面积,增加缺血脑组织区域GLUT1和GLUT3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2h组疗效较显著,和针刺2h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针刺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缺血损伤。2.针刺改善缺血性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脑内GLUT1和GLUT3的蛋白表达,提高葡萄糖的血脑屏障转运效率,从而促进葡萄糖代谢,为缺血性脑组织提供能量以延缓供能的相对不足,对抗脑缺血损伤。3.针刺2h优于针刺24h组,说明在早期以针刺干预调节脑缺血大鼠能量代谢可以起到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