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撒尼刺绣是云南民族文化艺术中一朵独特的奇葩,是石林县彝族撒尼群众在数百年的生产生活历史中孕育出来的美化服饰和纺织日用品的一项具有鲜明审美特色和文化个性的民间技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借助石林地区萌动的旅游经济开始走上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直至全球化这样一条逐渐发展壮大的经济化生存之路,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在县内拥有多家专业化生产企业,数千从业人员,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甚至延伸到韩国台湾等亚洲地区的庞大产业,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大潮中市场化生存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生动典型,走出了一条以发展促保护,跳出保护与发展两难抉择的视野开阔的新路。在经济对社会的控制日益加深的当代社会撒尼刺绣的顺势而为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中的社会文化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值得研究揭示。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撒尼刺绣成为一项被旅游市场广泛接受的旅游工艺商品,其支撑是历经探索实践形成的一套完备成熟、运转良好的生产经营体系,其中包括生产经营模式、产品外观形态和与可及市场的密切衔接,这三者相互配合良好互动才有今天市场的成功。本文思考的重点和方向就在于通过对生产经营模式及市场特征的调查探究,分析二者对刺绣产品的外观形态造成的影响,刺锈商品的新形态与刺绣用品的传统型态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并且原因是什,其产业化发展趋势有什么特征。文章立足于文化变迁的涵化理论,探讨撒尼民族文化艺术变迁的走向,揭示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文章认为在市场法则的支配下传统撒尼刺绣在制作方法、图案纹样、用料材质、款式用途几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变成了一种外观时尚的新体系,其中包括新的生产提供方式和组织模式、新的产品形态和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对大众消费习俗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对社会文化心态产生了较深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