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军旅文学一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都有大量以战争和军旅为主题的创作。其中唐代的边塞诗歌已经具备了朴素的“反战”情怀了。进入民国时期之后,中国的现代军旅小说史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反战”小说,其中尤以孙席珍的《战争三部曲》为代表。但是随着抗战的到来,“反战”小说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当时主流文艺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军旅文学的创作一直受到“革命现实主义”的约束,其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尤为突出。随着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愈加剧烈,英雄形象被过度地人为拔高,英雄成为了“神人”。而在文革时期,英雄的塑造更是陷入了名义上的“高大全”实际上的“假大空”。文革之后,军旅作家借助“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有利时机,开始打破以往英雄塑造的僵硬形象,努力重新将被神话的英雄复原为具有凡人性的英雄。进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大潮的汹涌澎湃、现实主义写作风光不再、解构之风滚滚而来,军旅文学最终陷入了低谷。而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的低潮之后,在新世纪初,军旅文学吹响了突围的号角。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英雄形象的塑造。通过将当下最为成功的三位军旅作家石钟山、徐贵祥和都梁进行横向比较,本文总结出当代军旅英雄形象塑造的新的三点因素:1、英雄创作的时空更为宽广;2、英雄创作形象多样化;3、英雄形象保持其“超人性”。而在这三位作家中,徐贵祥尤为突出。徐贵祥的军旅小说主要可以分为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前期(1989-1994),其成名代表作为《弹道无痕》和《潇洒行军》。徐的中篇小说大气磅礴,发表以后在军队指战员中获得很大的反响,被誉为正面强攻军旅文学的“重型坦克”。在经过了一段创作“冬眠期”之后,徐的创作热情蓬勃而出。从1999年起至今,先后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其中尤以《历史的天空》为杰出代表,作品获得了2005年“茅盾文学奖”桂冠。徐的长篇小说大多注重主人公的人格转变,笔下的主人公大都前后反差极大,这是徐文学创作极为突出的一个特色。同时作家并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仍然不停地突破自我,力求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