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与大学生环境风险感知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a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多种多样的环境风险,如转基因食品等新科技风险,雾霾、二恶英等有害物质风险,以及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面对频发的、多样化的环境风险,如何准确把握公众对风险的感知,并有效利用媒介进行风险沟通,对政府和企业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大学生样本,选取转基因食品、雾霾和地震三种具体的环境风险,分别作为新科技风险、有害物质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三类环境风险的代表,通过心理测量范式,测量了个体对不同类型环境风险的感知情况,使用因子分析,提取出大学生风险感知结构,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媒介、情绪以及风险特征对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环境风险,大学生的风险感知程度是不同的。除人口统计变量、个体的风险背景(风险经历、风险关注及风险了解)外,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评价,媒体报道的新闻框架等变量也会对其风险感知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媒体报道所引发的媒介-情绪同样会影响人们的风险感知,由此可知,媒介对风险感知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此外,研究表明,这种由媒介所触发的情绪,与大学生的风险经历、风险关注等风险背景,及其媒介接触和媒介评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总而言之,媒体报道是影响个体风险感知的重要因素,合理、有效的利用媒介进行风险沟通,能够使风险信息的传播更有效率,更好的疏导公众对风险的负面情绪,从而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
其他文献
2015年3月18日,《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发布,调查成果再次使中国国家形象成为瞩目的焦点。国家形象是人们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总体评价,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
本文以日本动画片为例,对视觉时代的色情与暴力影像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影像——特别是经由媒介所传播的视觉符号,广泛地制约着我们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这些影像中的暴力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出现了体制内及独立纪录片的分野。本文对纪录片创作中纪录、诠释与定位进行呈现、比较,试图发现体制因素如何制约、影响主体与创作
中国报纸时评文体产生后,曾在辛亥革命前后以及20世纪40年代掀起两次热潮。新世纪之初,国内报纸出现了波澜壮阔的第三次时评热潮。在这次时评热潮中,广州报纸成为亮丽的风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