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基础上,采用不同针刺刺激量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评价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三种不同的刺激参数(急性期对照组、急性期轻刺激组、急性期常规刺激组)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组,脱落3例,观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常规刺激组(28例)、轻刺激组(30例)、对照组(29例)的临床疗效。以H-B量表、FDI量表、面部症状积分作为评价指标。在入组前、治疗后的第1、2疗程收集数据资料,对比三组不同时间段的疗效和评价指标,对不同针刺刺激量和疗效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及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事后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假设检验设定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组内比较:第2个疗程治疗完成后与治疗前对比,三组的评价指标(H-B分级量表、面部症状积分、FDIp量表、FDIs量表)均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第1疗程后常规刺激组的疗效和面部症状积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第2个疗程后,常规刺激组的疗效和面部症状积分改善组均优于轻刺激组(P<0.05)。三组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经统计分析后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组治疗方式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均有一定疗效,治疗完成后,三组的评价指标(HB分级量表、面部症状积分、及FD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针灸治疗或药物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面部症状,提高患者面部功能和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与西药对照组比,常规针刺组可以更快地改善患者面部症状。常规刺激组的疗效优于轻刺激组。尚无证据说明针刺刺激量与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的症状加重存在相关性。